MP3:

經文:箴言1

今天講道的焦點是聽爸爸的話,當找們的生命能常有「爸爸說」,我們的生命一定會越走越好。《箴言》裡面很多的篇幅都是所羅門在教導兒子,也藉此教導我們怎樣做兒子。

一、聽神 (1:1-7)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1:4),愚人是單純、天真、沒有主見的人,容易受人擺佈,但知識可以叫愚人靈明,靈明就是讓他不走入歧途、有主見、不被誤導,是一個慎重的生命。少年人需要有知識,使他處事有方和有遠見;需要有謀略,使他能逹成目標。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花很多時間去進修,想變得有知識、有謀略。但所羅門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1:7a),敬畏耶和華是第一個知識,也是最重要的。知識不是來自一個概念的認知,而是來自道德的選擇。英文「敬畏耶和華」是 fear of the Lord,意思是指因很大的驚恐而產生極大的尊敬。

「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1:7b),愚妄人是一個頑固和愚蠢的人,他藐視智慧和訓悔,不理會神,不聽神,不遵行祂的話。愚妄人自以為是聰明,英文說 wise in his own eyes,因蒙蔽就很容易就掉在罪惡裡。我多年來對爸爸有很多苦毒和憎恨,我自以為聰明,原來這是愚妄。一個敬畏神的人是應該相信有神,並以神為神,在任何環境都要遵行神的話語,且要讚美祂和稱頌祂。

二、聽父母 (1:8-9) 

有榮耀冠冕
愚妄人不聽父母,因為他們輕看神,也藐視神所設立的權柄,但敬畏神的人就要聽父母的話。「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鏈。」(1:8-9) 聽從很重要,當你聽從父母的教導,生命就會蒙福。金鍊和華冠在古時代表了榮耀,是地位提升的象徴。我們做兒女的要孝敬和尊榮父母,聽從他們的話;小組員要聽從小組長的話。因為神把權柄設在你上面,我們聽從,生命就得到提升。

三、不聽甜言引誘 (1:10-19) 

1. 不結黨、不貪財
我們不要聽惡人的甜言引誘,第10-11節三次說:「我兒」,父母不厭其煩的囑咐我們不要走世界的道路,否則惡人就好像陰間,「把他們活活吞下;他們如同下坑的人,被我們囫圇吞了」(1:12),「我們必得各樣寶物,將所擄來的裝滿房屋。」(1:13) 仇敵會引誘我們與他們結黨。求主幫助我們,好讓我們曉得怎樣去交朋友。

所羅門也提醒我們不要貪財,「凡貪戀財利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這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1:19) 例因貪而去賭場賭錢,最後可能會刷爆卡。有些賭場請你食免費自助餐,其實是那些輸錢的人付了代價,你吃就是流他們的血。求主幫助我們,不要貪婪。

2. 不聽者,必害己命
我們不聽,就「好像飛鳥,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1:17) 那些去埋伏別人,囫圇別人的,最後「是為自流己血;蹲伏,是為自害己命。」(1:18) 我們不要聽從肉體,要聽從聖靈,不要放縱情慾,去交壞朋友,要聽聖靈的話,更多聽從責備和勸誡,活出生命。

四、聽責備勸戒 (1:20-33) 

1. 聽智慧的言語
「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不肯受我的責備。」(1:25)很多時我們都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勸戒和責備,所羅門教導我們要聽智慧的言語。

2. 人不聽
在我們生命裡面有兩個很重要的權柄,一是父母的權柄,另一是神的權柄,能受教於權柄,就是智慧。智慧好像人在街市上的呼喊(參1:20,21),但人還是不聽,智慧說:「你們愚昧人喜愛愚昧,褻慢人喜歡褻慢,愚頑人恨惡知識,要到幾時呢?」(1:22)愚昧人喜愛無知;愚頑的人自以為是,他拒絕知識,恨惡認識自己,所以他的生命是蒙敝的,最後他只能走向滅亡。

3. 必自食其果
「愚昧人背道,必殺己身,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1:32)愚昧人從無知邁向背道,只因不聽,即使他活在安逸裡,最終也會害他的生命,必殺己身。求主幫助我們能聽,聽從聖靈的話,不走曠野。

4. 肯聽之福

有靈有糧,安然居住
最後我們說到肯聽的福,「唯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1:33)當我們願意回轉,聽從權柄和智慧對我們的責備,神就將聖靈和話語更多的澆灌我們,我們就更有力量不跟隨肉體走向世界,我們的生命就會邁向真正的平安。因此,唯有聽從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安靜是指活在平安裡,神會為你爭戰,擊敗一切的仇敵,一切從埃及來的災禍不能臨到你和你的子女,這是神的應許。

張恩年牧師補充

1. 聽從父母就是敬畏神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1:7a)開端最重要,也是一切知識的開始。人是否敬畏神,會決定他怎看世界,得到怎樣的知識,作出怎樣的行為。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了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回應,可以使他得生命,也可以使他走向滅亡。如果不敬畏神,越多知識就越造成別人的傷害。

2. 聽話就能得勝
在我們身上有兩個拉力,其一是世界和老我(愚妄);另一個拉力是神的話和父母。人要擺脫世界和老我,必須靠耶穌,我們就能得勝。【潘國成牧師於2013.12.01主日講道,內容由伍慧瑩摘錄,並由李欣悦修訂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