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真正的天國門徒
前言
有人說《馬可福音》的寫成,是為了從復活後的耶穌的觀點,幫助第二代門徒明白跟隨耶穌是怎麼一回事。第一代的門徒不明白這個彌賽亞並非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他們不願意明白彌賽亞必須受死,也不願接受跟從十架路。還好有摩西和以利亞在山上來明白耶穌,與他述說從受苦進入榮耀的事。大家會羨慕這個團契嗎?
整章聖經有兩個主段,第一是「求得永生的財主」;第二是「求神國高位的雅各、約翰」。對於這個求得永生的財主,耶穌問:「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10:17) 因為他對耶穌存有一個錯誤的期望。對於門徒求得神國高位,耶穌問:「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10:38) 當他們一直前往耶路撒冷,神的國將要顯現的時候,眾人都各有不同的期望,均以為自己最接近走上天國的路,其實卻沒有辦法走進去。
當中又有兩個插段,一個講述惟有像小孩子的人才能承受神的國;另一個則指出承受神國的人要好像巴底買般,眼睛要得看見。當我們放下自己的盲點和預設的期望,才能看見耶穌,並繼續跟隨他。
整章聖經還有兩個過場,一個是法利賽人來質問耶穌對離婚的看法。這其實是進入耶路撒冷前的一個政治性問題,因為希律娶了一個離婚的婦人──希羅底。施洗約翰為這事責備希律,就被希羅底恨惡、殺害。當時耶穌來到約旦河外,正是大希律統治的地區,也是施洗約翰以前為人施洗的地方,又是希律殺害施洗約翰之地。耶穌在這裡被人問他怎樣看希律娶希羅底的事。若回答不對,他就會被希律所殺,由此我們看見前往耶路撒冷的路,是一條步步危機,面向死亡的道路。
另一個過場則是耶穌第三次教導門徒,人子將要受死,也是最詳細的一次。他一直預備門徒的心,為了讓他們與自己一同進入耶路撒冷這「十架的死地」。事實,「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10:27) 正是整章聖經的核心,耶穌對跟隨他的人有一個很大的應許,就是「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10:29-30)
一、 放下自己,謙卑禱告
神的兒子要成為人子,榮耀必須先經過苦難,甘心捨棄自己,服事別人的需要。門徒因為不明白,不能相信,以致馬可記述一個孩子的父親來求耶穌的事。「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原文的意思是「求你幫助我的不信」(參9:24),他相信耶穌是彌賽亞,卻無法接受耶穌是受苦的彌賽亞。若門徒又明白又相信,就會聽從耶穌,並跟隨他走上十字架的道路。門徒不明白,因為他們不想明白;他們想相信,卻又不能相信。馬可正是為了讓後來的門徒明白背十架的道理,所以記錄這些事。耶穌在路上也知道門徒承受不了,但從他身上散發出從神而來甘心捨己的氣質,使門徒對耶穌的動機雖然不對,明白也不深,但仍然願意跟隨他。弟兄姊妹,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馬可福音》正是為我們而寫的。
耶穌忍心自己走上十架的道路,但能否忍心看著跟隨他的人走上這死亡的十架?他能否忍心看門徒無知地走上這條路?他不能,因此他在路上不斷重複教導他們。有時候,我們不明白耶穌為何要不斷重複教訓我們,其實是因為我們還未學會,我們若是明白,耶穌就不會再重複了。第九章記述耶穌祝福小孩子,第十章同樣記述耶穌祝福小孩子;第九章記述門徒爭論誰為大,第十章又記述門徒爭論誰為大,我們看見門徒還未將生命的功課放在心上。我們讀的時候,若因為感到沉悶而棄絕這些經文,就不明白馬可和耶穌的心意,也無法透過聖經繼續開啟我們。
「登山變像」是讓門徒預先看見末後的榮耀,讓他們明白十架的路不是枉死的,捨己的路也不是無謂的犧牲。《馬可福音》八至十章,是整卷書的中心。耶穌沒有公開的講論,只有針對性地向門徒解釋這條十架的道路,並告訴他們,在耶穌死前不要將這事告訴他人。因為連門徒也無法接受,又如何將不明白的道理告訴別人呢?然後耶穌不再回頭,離開加利利的境界,走向約旦河的另一端,繞路進入耶路撒冷,進入神的命定。真正的捨己是放下自己的需要、重要性、期望、位置、成敗得失,全以天父的旨意為重。耶穌就是這樣聽從天父,完全依靠祂,所以天父也要我們這樣完全地聽從耶穌。昨天分享時,我發現無法放輕自己,但神告訴我,祂要的不是我的經驗和預備,而是要我的禱告。同樣,門徒無法趕鬼,耶穌就教導他們要禱告。捨己就是要放輕自己,容讓神來工作。承認我們信,但信不足;承認在人是不能,但在神凡事都能,這就是謙卑。
二、 成為孩子,完全接受
「耶穌從那裡起身,來到猶太的境界並約旦河外。眾人又聚集到他那裡,他又照常教訓他們。」(10:1)
耶穌之前只教導門徒,直至來到約旦河外,又開始公開講論。此時人群中出現了一些法利賽人,他們問耶穌有關休妻的問題。其實在猶太教的傳統中,已有關這方面的答案,所以他們不是在問婚姻的問題,而是問一個政治性的問題,只是沒有將底牌顯現出來。他們真正的問題是「耶穌如何看希羅底?」耶穌的第一個答案就指出,這是因為人的心硬,不僅離婚是出於心硬,他們的質問也是出於心硬。耶穌的答案是回到神起初的創造,指出「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這也包括當事人自己。我們知道這問題的背景是施洗約翰的死,因此耶穌若回答不對,將要面對同樣慘死的命運。
施洗約翰來為要復興萬事,以利亞來也是為要復興萬事,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而我們看見人的關係一直處於不斷的破損中。父母間關係的破損,問題雖出於個人的硬心,但犧牲品卻是他們的孩子。當門徒責備帶孩子到耶穌面前的人,耶穌就惱怒他們,因為天國要的就是像小孩子的人。跟隨耶穌的人想要的卻是權位的次序,但天國卻是一個顛倒次序的地方。惟有人在一無所恃時,才能完全接受神的恩賜。小孩子正是一個完全接受的生命。他們是「All by Grace」,不會為自己爭取甚麼。當耶穌按手在小孩子身上,抱著為他們祝福,門徒卻不明白耶穌,他們與耶穌有一定的疏離。他們雖然跟從耶穌,卻不明白,也得不到耶穌的擁抱。既然門徒不明白,其他的人就更不明白了。我們之後看見在路上就來了一個這樣的人,他跪在耶穌面對,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他的問題好像很接近答案,卻又離答案太遠了。既然是承受,還可以用甚麼來交換呢?若是能夠以做事來換取,就不是承受了。另一方面,他稱耶穌是良善的夫子,耶穌就問:「人的良善能夠承受永生嗎?」耶穌向他提出十誡,他稱自己都遵守了,看來他確實是個良善的人,然而也是個自義的人。他覺得自己應該能夠換取永生,可是當他這樣問的時候,就表示他知道自己離永生還很遙遠。
因為永生不是從交換而來,而是我們能夠無條件地獲得,可惜這卻是我們今天常犯的錯誤。我們要遵守十誡,卻不是為了換取永生,因為永生是沒有人能夠換取的。我們只能像小孩子一樣,白白去領受。耶穌在此便指出人進入天國的第一個障礙──自義,因此耶穌的答案已否定了所有的宗教,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使人能夠承受永生,但耶穌說永生不是靠我們的善行,我們的自義倒攔阻我們進入神的國。第二個攔阻那少年的官進入神國的原因,就是他所自恃的財富。其實耶穌很愛他,雖然不知道是愛他的無知,還是愛他在已知的範圍內遵守十誡。然而在他已知的遵守中,又未能真正遵守,因為十誡的中心點是愛神愛人。若他真的愛神,就會來跟從耶穌;若他真的愛人,就會變賣一切賙濟窮人。當耶穌被問最大的誡命是甚麼,他就歸納出兩句說話,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其實我們跟這少年的官一樣蒙敝,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愛神、愛人。這少年的官擁有很多財富,卻又被財富擁有,以致他可以向耶穌跪下,卻不能撇下,因此不能跟隨下去。門徒因此很詫異,因為連看來擁有最優越條件進入天國的人,都不能進入。其實天國是承受的,父親要將他的遺產給孩子,完全是出於父親對兒子的愛和親情,因此我們要成為小孩子,愛我們的父,承認自己的不足,以一個柔軟的心來承受神的國。
弟兄姊妹,當我們預備進入天國,心中會否感到爭扎?當我們越以為有條件進入天國,我們就可能越遠離天國。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不能,所以看不見天父的全能,也不懂得依靠神。彼得向耶穌作了一個撇下的宣告,看來好像比少年的官更貼近天國,其實卻與少年的官一樣無知。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10:29-30)
為何會有「福音」二字?因為第二代門徒只有第一代門徒所留下耶穌的福音,就是福音的起頭,上帝的兒子,我們現在所有的就是這個福音。透過《馬可福音》,我們知道第一代門徒跟隨耶穌,卻跟不上。他們以為自己能夠跟上,卻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被耶穌開啟。今天我們透過福音跟隨耶穌,就要不再自恃,白白領受;承認自己的不能,並知道在神凡事都能。
禱告及回應:
求主幫助我們謙卑自己,完全依靠神;幫助我們放下一切的自恃和自義,回轉像小孩子,領受從神而來白白的恩典。■【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