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復興
前言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記述撒迦利亞在牧養過程中經歷的艱難,教導我們在面對牧養上的挫折時該如何自處,但其中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就是最終都要指向大牧人耶穌基督。我們所不能做到的,祂至終為我們成就,祂才是大復興的核心人物。
一、 政權的興衰 (11:1-3)
「利巴嫩哪,開開你的門,任火燒滅你的香柏樹。松樹啊,應當哀號;因為香柏樹傾倒,佳美的樹毀壞。」(11:1-2a) 香柏樹是眾樹之中最高大、最榮美的,是建造聖殿、王宮、棟樑、支柱的材料。這些高大的香柏樹喻表國權、君王,所以當他們倒下,其他的也就隨之倒下和哀號。我相信這裡所指的是以色列人的經歷,他們先後經歷幾個強大帝國的興衰,並在其中被賣來賣去,所以對他們而言,每一個政權都是不安全和不能信任的,他們心裡一直盼望在他們的民中會興起一位受膏者來治理他們,但就在這位君王呼之欲出之際,卻又突然消失了。
所羅巴伯是大衛的後裔,他與大祭司約書亞一起努力重建聖殿,然而至此所羅巴伯卻好像突然消失了,因為外國勢力透過軍事和大祭司來管治他們。可是這些大祭司卻不愛惜百姓,在希臘時代,甚至會有人用錢賄買祭司的職位。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他們是無奈的一群,只能看著這些帝國的興衰。對今天很多香港人而言,也有同樣的體會。對管治的政權沒有信心,卻冀盼選出一位理想的人來管治香港,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卻不是這樣。
二、 牧養的艱難 (11:4-11)
「耶和華我的神如此說:『你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11:4) 將宰的羊就是指被買賣作肉食的羊,因此牧者和羊之間就失去了親密的關係,牧養的對羊也沒有感情。在他們眼中,羊只是得利的門徑,所以在這些帝國的興衰中,猶太人就認為每一個政權都只是在利用他們。神就在這情況下,吩咐撒迦利亞去親身體會,牧養這些自覺沒有價值、不被愛的羊。但神也說:「我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必將這民交給各人的鄰舍和他們王的手中。他們必毀滅這地,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11:6) 若連神也不憐恤他們,撒迦利亞作為牧者又當如何牧養他們?
倘若羊知道自己將要被宰,就會整天惶恐不安。同樣猶大百姓也對每一個政權充滿不信,可是所渴望的彌賽亞卻又仍未出現。在這時期,管治他們的是大祭司的家族,但大祭司卻並不真的愛和憐恤這些百姓。在耶穌的時代,從該亞法和希律的管治中,更顯明當時沒有愛民的君王和權柄。神為了讓撒迦利亞了解百姓的心情,就吩咐他起來牧養,於是他就用恩慈和承諾來牧養他們。
有時候我們牧養就是不夠恩典,只看見組員的軟弱和疏離,但原來沒有恩慈是不能牧養的。耶和華是一位公義的神,但祂的名字更強調祂的恩慈,並且神也說會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們有時候希望神立刻伸張公義,但神的忿怒其實是來的很遲的,我們牧養也要有神的這種性情。
另一個在牧養中很重要的就是承諾,即對生命的承擔。若沒有這種承擔,其實也是無法牧養的。生命之間的合一是很困難的,特別是最親密的夫妻關係,在合一的過程中更會產生很多磨擦。我們惟有不斷謙卑,不斷放下自己,為對方敞開自己的生命,才能達至合一。若我們作牧者的只是高高在上,跟我們牧養的人疏離,是無法帶來合一的。合一就是要容讓別人走進我們的生活空間,並且對別人有所承擔。牧養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因為即使牧人開放自己的生命,原來羊也會煩厭牧人,與牧人疏離。我相信他們不只對撒迦利亞如此,因著他們對權柄沒有信任,所以也不會對權柄開放自己。在這些帝國興衰的過程中,猶太人不會對任何一個政權委身;當他們發現他們的大祭司也是妥協在這些政權下時,他們也不會接受牧養。
有時候,無法牧養的牧者會很快被除去,但我們也看見這些難以牧養的羊,到最後都要被放棄,所以撒迦利亞就「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11:10) 這其實是撒迦利亞牧養的經驗,也是神藉撒迦利亞所說的話。我若是當時的猶太人,聽見這番話時,定必感到很失望。因為縱然是拒絕被牧養的人,也仍然盼望有一位真正的牧人能夠起來牧養他們。
三、 好牧人被賣 (11:12-14)
「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11:12)「他們」就是那些暫時照顧羊群的人。當撒迦利亞要放這個牧職,這些人就給了三十塊錢,然後神就吩咐「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11:13) 這一切的事都指向耶穌,因為他是好牧人,並且以三十塊銀子被人出賣。
四、 牧人遭審判 (11:15-17)
「耶和華又吩咐我說:『你再取愚昧人所用的器具,因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吃肥羊的肉,撕裂它的蹄子。』」(11:15-16) 當羊厭棄好牧人,結果他們只得到無用的牧人來看顧他們,這些無用的牧人只看羊為食物,但神說他們最終必遭受審判。
今天神告訴我們三件事。第一,我們要承認牧養是高度困難的事,不是有一番好意就能牧養羊群,他們可能會反過來厭棄我們。但我們手中必須持著恩慈和承諾的杖,因為我們對生命有承擔,才能與人連結,將人帶到神面前。保羅說我們要將人完完全全帶到耶穌面前,這話是真的。因為當他們來到耶穌跟前,就能得到最好的牧養,很多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耶穌都知道怎樣幫助他們。倘若我們只知道把羊帶到自己面前,用我們有限的經驗、恩慈、承諾和愛。縱然付出很多,羊也是不被牧養,所以我們要把羊完完全全的帶到耶穌面前。當他們在耶穌面前得著完全的牧養,我們作牧者的就輕鬆多了。這不等於我們放棄自己的呼召,因為我們其實只是牧羊犬,而不是大牧者,我們是與耶穌一同牧養,所以我們要承認牧養的困難。
第二,在牧養上恩慈十分重要,就是不斷的接納,但這恩慈是一根杖,既要接納,又要管教;既要開放,也要承擔。
第三,撒迦利亞的牧養經驗,其實是對耶穌的預表,所以這個復興的異象都是指向這核心的人物。神最終的復興是道成肉身,豐豐滿滿的住在我們當中,只有祂才能帶來完全的復興。
禱告及回應:
親愛的主耶穌,我讚美祢!因祢是我的大牧人,使我能完全投靠在祢翅膀下。願祢賜我愛和信心,使我能承擔祢所託付的,起來牧養群羊,將真理和愛帶進他們的生命中,引導他們到祢跟前。阿們!■【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