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撒母耳記下 13章

不要為肉體安排放縱私慾

成功時不要太快祝賀自己。如果大衛的人生,一切成就和德性,在撒母耳記下第10章就此劃上句號,我們或許可以為他戴上黃金的冠冕,可惜只要轉個彎,走錯一步就走下滑坡,又是另一番局面。神在前面對大衛雖有赦罪恩典,但接著我們會看到神更大挽回的力度和深度,因此神對大衛及其家室所應許的約才得以成就,神對大衛立的是永遠的約,以至大衛和子孫永遠坐在這個寶座上。

神與人立約,就會承擔關係,在人的起伏曲折裡,神都會繼續承擔我們的生命,但人卻要走許多迂迴的路,並且會愈走愈黑,甚至以為神不在。撒母耳記所記錄的一切都是神所默示,祂知道一切,歷歷在目,一清二楚,並把故事講出來。先前講到先知拿單和大衛講話,他不是講道理卻是講故事,讓人在故事裡發現自己。大衛還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人」,一個不義的人還非常自義,還說要把強奪羊羔的人置於死地,拿單告訴大衛說你就是那人。聖經裡很多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就是「那人」,我們就是大衛、就是彼得、就是亞當。我們常自以為是讀別人的故事,是旁觀者,我們都不能站在一個道德的高點,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神喜歡向我們講故事,從起初神創造亞當的故事,到末後耶穌基督得勝,新的亞當作王,帶來新天新地,神已將宏觀的人類歷史顯示出來,我們都被這些大故事小故事而抓住。故事裡的人物,都可以在不同的切割面裡,都會向我們講話。

本章中,兩兄弟先後為私慾來安排,一個是為情慾,一個是為仇恨,他們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有計畫有步驟的安排事情發生。羅馬書13章14節記載:「總要披戴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當時,奧古斯丁讀到保羅這句話就突然醒悟過來。原來,很多私慾的發生是經過仔細安排,而非突然臨到的。

故事說到大衛的一個兒子暗嫩喜歡他美貌的妹子他瑪,但故事的主角開始卻是押沙龍,因為大衛下半生的故事就講到押沙龍如何與他對峙,所以是從押沙龍的角度講故事。暗嫩憂急成病朝思暮想,被慾念不斷的吞噬著,他知道有很多難以跨越的界線和攔阻,如果只有暗嫩,事情不會發生。但園子裡有一條蛇向夏娃講,「我知道你想吃果子」,牠比我們的心思意念更明白,知道我們的慾念,就向我們心裡的慾望說話。這裡講暗嫩有個朋友約拿達,他不是好人,他是個觀察者,知道暗嫩憂急和心中的慾望,就向他講話。經文說他為人極其狡猾,創世記裡也形容過蛇極其狡猾,是一樣的。他套出暗嫩的話,然後教其行事,裝病,然後爸爸大衛來探病,要求妹妹來做兩個餅遞給他吃。病和做餅,兩者毫無關聯,但我們看不到大衛的分辨能力,竟然容許。故事最令人心寒的是,無論是他瑪事件,或者押沙龍殺暗嫩,大衛都不能置身度外,兩件事都有大衛的默許,他是涉案人,不能聲稱無辜。他蒙蔽愚昧,對家庭發生的事情沒有清醒的頭腦足以分辨,他按兒女的話語行事,也許是太過疼愛兒女,也可能是自己也做過一件很大的惡事,當罪住在裡面,人就昏暗愚昧。當罪一旦進入生命中,我們就把罪合理化,以後就無法分辨彎和直,自己令自己眼瞎。這也是我們的一種防衛機制。當人的錯處被指出時,就不斷反擊;唯有把事情合理化,我們就包庇保留,不再將它趕出去,只要一合理化,我們就會和罪結合。合理化,是一件可怖的事!

暗嫩拉著他瑪同寢的事情發生後。他瑪說的話很精彩,一是她叫他哥哥,二是不要玷辱她,三是連以色列人也不當這樣行,第四提醒不要做醜事,然後問:我何以掩蓋羞恥?整件事沒有父親的祝福和遮蓋,他在以色列中也是愚枉人。第13節後面說:「你可以求王,他必不禁止我歸你。」這句話不知是否屬緩兵之計?大衛是否真的不禁止呢?不知道。暗嫩因為情慾作王,對於他瑪講的幾個理由,他卻一句也聽不到。

回到第2節說,「暗嫩以為難向她行事」。當我們做不當做的事,或者應該做的事,都會有錯誤的思想方法就是顧慮,其實可以簡單的講出來;你想得到愛,就去表達善意愛意。但他卻不是,把事放在腦中千迴百轉,只想達到目的,為什麼不能開放地講?卻是一廂情願的思想,也沒有和大衛王爸爸求!為什麼不說呢?如果是正常的事,為什麼有顧慮不說?第一是怕被拒絕,為何不能告訴爸爸呢?若以為大衛會拒絕,這就是思想上的顧慮。為什麼不能好好和他瑪談話呢?因為他沒有尊重對方,只是想滿足情慾,所以不會傾談。其實,我們可以正常表達心聲,很多好事美事就會發生。如果放下面子可以贏得美人歸,又何樂不為呢?講過一次,即使被拒絕,你也會變得更聰明了,累積被拒絕的經歷,再經過反省後,就會有智慧了。

我們應該棄絕和衝破顧慮性式的思維,只要敬畏神;講完了如被拒絕,讓我們可以反省,學習智慧。第二,是想掌控後果,但結果是我們變得複雜,因為愈掌控也就愈難簡單說話。我們將後果交給神,放下掌控,掌控的背後就是無論如何我都要達到目的。我們要鼓勵兒女不要怕,凡事可向父母講,做一個坦誠的人。講完後我們可能被拒絕,對方有權選擇說不,這是公平的遊戲,人際互動就要有正常溝通的渠道。

15-18節中,講到暗嫩因為他瑪拒絕就極其恨她,床上原應該有最親密的關係,但也有最深的拒絕。他心裡很討厭被拒絕,因為想得到,不顧及對方,也不讓對方有選擇的自由,而憤怒又造成極大的拒絕。之前講到拔示巴,「她來,與大衛同寢,然後去吧」,好像召妓一樣。大衛和拔示巴是這樣,因為他是王無人能抗拒,而這裡的層次又低一級,這不是愛,是一種情慾的滿足。他瑪說,你這樣趕我出去,比剛才行的罪更深;暗嫩不肯聽,不知什麼是愛,他不尊重關係,只知自己想要什麼,大衛作王的霸氣在他裡面,完全自我中心,裡面有太多自義。男人通常有太多的不肯聽。神做事是開放式的,只要是祂的旨意,就必會成就。不肯聽,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計畫和想法。

經文特別提到暗嫩粗暴的行為,完全是拒絕霸道。18節經文在結束時,暗嫩的僕人就照做,把他瑪趕出去關門上閂。暗嫩這個情慾的少年人關上門,不想面對事實,不想人再提起,不能面對不能承擔,關上門什麼都不想聽。我們稱之為洞穴人,慣於單向思想。顧慮式思想就是這樣,不能開放溝通,不能尊重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不讓神介入,也不尊重權柄,一切在暗中行事,只為滿足自己的情慾。

接著講到押沙龍暗殺暗嫩的事,第一我們見到押沙龍的反應,他很聰明知道發生的事;第二他很冷血,開始行動,叫妹妹不要作聲不讓權柄介入,不要讓爸爸大衛知道,隻手遮天暗中行事。根本沒有機會聽他瑪講出受傷的感覺和經過,就叫她不要作聲。如果想從傷害得醫治,是需要有能力講出來。押沙龍在剪羊毛飲宴的日子,就請爸爸和弟兄來,大衛說不用每個都去,花費太大。押沙龍再三請王,王仍不肯去,只為他祝福。26節說,王若不去請容許暗嫩去。其實,爸爸不去和暗嫩有什麼關聯呢?兩者不能掛上等號,但最後大衛默許了暗嫩可以去。原來家庭每件慘劇,父親是有責任的,但是為什麼父親喪失了判斷力?是因為自己曾在大罪裡經過自義的思考,已經分辨不出來,他慣性將錯的事合理化,弄瞎了心眼,無法直線思考,不能清晰地在神的光照下思想。習慣了彎曲就繼續彎曲,基本的分辨力都搞壞了。押沙龍也是單向行事,冷血,事情並未曝光,當事人沒有自辨能力,兩人沒有任何溝通。我們喜歡單向行事,以為神不會見到,不尊重權柄,不讓別人給好建議,為肉體安排放縱私慾。

大衛聽到後,以為所有的兒子都被殺了,結果約拿達講了很冷血的話,32節最後「自從暗嫩玷辱押沙龍妹子他瑪的那日,押沙龍就定意殺暗嫩了」,他看的一清二楚,他是旁觀者,所說的建議會嚇死人。如果他早知押沙龍懷恨要殺暗嫩的話,為何不早說?卻到事情不能挽回時才說呢?好像他比任何人都明智,看的清楚,但是他對大衛講這句話,動機何在?對押沙龍沒有任何好處。我們常會講一些對當事人沒有一點好處的話。約拿達不是好人。我試過,有人講了一件事,我還未證實就感憤怒,想找那人算帳,我只聽一面之詞,就已經無法正面思考了。求主幫助我們有分辨能力,每一件錯的事我們都不是無辜的,一起步就要停止,要常常披戴主耶穌,顧慮會帶來很多不好的結果,不要有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果對方沒有機會和我們對話,而事情不是開放在神的手裡,撒旦就會在我們心思意念裡攪動了。■【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