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經文:出埃及記 32:1-6, 33:7-17

當摩西領受神的呼召,帶領以色列的百姓出埃及的時候,無論是十災、紅海分開或是降下嗎哪,神跟他們同在。今天,神同樣應許與我們同在,他是以馬內利的神,他樂意與人同在。但怎樣持續保守神的同在?

一、神同在的領袖摩西(出33:7-17)

1.素常的屬靈習慣(出33:7-8)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著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7-11)摩西的生命有一個素常的習慣,就是去到會幕,凡事求問耶和華。

2.與神相會(出33:9-11)
經文提到「摩西進會幕的時候⋯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出33:9)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11)與神相會需要說話,所以美好的靈修習慣就是與神對話,讀經禱告並不是對著黑字白紙來讀經、對著空氣來禱告,而是真實的與神相會。
除了與神對話之外,摩西不是在遠處下拜,而是在近處與神面對面。當你與主面對面的時候,你就可以聞到耶穌基督復活的氣息,所以要來靠近我們的主。摩西素常的屬靈生活,與神真實的面對面,好像建立一個朋友的關係,讓他可以成為一個持守神同在的人、一個有神同在的屬靈領袖。但我們要小心,神的同在是否會消失呢?

二、失去神同在的百姓(出32:1-6)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攆出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33:1-3)神說他們一定可以得應許之地,但是,為何以色列百姓會失去神的同在?

1.間接信仰(出32:1-3)
「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亞倫從他們手裏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作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32:1-6)為何以色列的百姓會得罪神?因為他們靠著摩西,間接來跟神連結。所以間接的信仰是危險的,會讓人失去神的同在。

2.虛假宗教(出32:4-5)
虛假的宗教就是不按照神要的方式來敬拜神,反而自立偶像當作耶和華神,用自己的敬拜、守節、獻祭的方式。虛假的宗教就是以自己中心,以為自己正虔誠地在敬拜神,但在耶和華的眼中他們「已經敗壞了」。以色列的百姓把金牛犢當作耶和華神,其實他們已經違反神的誡命。

3.放縱情慾(出32:6)
「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32:6)原文的意思就是他們在偶像面前行淫亂,狂歡縱樂,就是他們以為向神獻祭,其實就是放縱情慾,滿足自己的肉體。間接的信仰和虛假的宗教,會讓人覺得有一個暫時的滿足。同樣現代人在過度的壓力下,覺得要放鬆、放縱自己,甚至跌入一個深淵,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還在癮癖裡。神的同在非常重要,失去神同在該怎麼辦?需要一個得回神同在的中保。

三、得回神同在的中保(出33:12-17)

1.為自己求神同在(出33:12-14)
「摩西對耶和華說⋯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出33:12-17)摩西先為自己求,因為知道他在神眼前蒙恩。作為代禱者一定要知道在主面前是蒙恩的地位。

2.為百姓求神同在(33:15-17)
接下來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摩西是祈求神將他連同頑梗叛逆的百姓同去。「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麼。」(出33:16)摩西指出神的同在使我們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他深知神的同在是一切祝福及恩典的核心印記。

四、摩西的渴慕:400年-40年-40天

摩西知道他的祖先在過去400年活在黑暗中,而且一直哀求神沒有回應。當他領受神的呼召,他就不願當一個在埃及王宮的王子,要出來帶領以色列的百姓,但是他放縱自己的勇力,錯手殺人後潛逃到米甸曠野,又是另外一個40年沒有神同在的日子。400年的黑暗、40年的荒涼,直到他上西乃山跟神40晝夜的相處,面對面說話,他完全被神所認識,並讓神全然認識他。弟兄姊妹,今天神呼召我們起來警醒禱告,讓神的同在臨到我們當中。棄絕一切的虛假信仰,棄絕一切的間接崇拜,直接與神有關係,棄絕一切的放縱情慾,過聖潔的生活,為我們的教會禱告,為香港禱告,讓神應許的復興臨到香港。■【徐隆恩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