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經文:馬可福音14:1-11

前言

在馬可福音14章提到,逾越節的前兩天,耶路撒冷瀰漫著很不安的氣氛,很多人因為過節或耶穌在他們當中,就覺得歡歡喜喜。有一些人卻心事重重,特別是宗教領袖、祭司長和文士,他們在想詭計要捉拿耶穌、殺祂。 所以他們如臨大敵般要頻頻開會,整個氣氛很緊張、奇怪。

這逾越節正日是神整個救贖計劃的關鍵時刻。耶穌知道這個時刻將到,祂已經預備好了。祂就是那要在逾越節被宰的羔羊,準備走上這十字架的道路。

一、一件美事 ──打破玉瓶 獻上香膏

1. 獻上至貴 全然委身
第3節提到,耶穌在伯大尼長麻瘋的西門的家裡坐席的時候,馬利亞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到耶穌和門徒吃飯的房間,打破了香膏的玉瓶。她把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

真哪噠香膏是女子出嫁時用的,用玉瓶盛著,玉瓶並沒有蓋子,底部有一個小洞,香膏從這小洞灌進去,滿了就把洞封住。經上形容這香膏值三十兩銀子,在那時代,三十兩銀子等於是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少的銀碼。按當時的風俗,母親都會準備香膏作為女兒出嫁的嫁妝。當女兒出嫁時,會打破玉瓶,將香膏倒出,然後新郎、新娘會用來梳頭髮。所以,香膏的意義就是女人的幸福。

馬利亞當時把香膏打破,她就再沒有另一件嫁妝了。所以,她這動作表示她全然委身給耶穌,她不會結婚了。她把她的婚姻、幸福都獻上,這是她至貴重的奉獻。

2. 人看枉費 神看為美
馬利亞的擺上,在人看來是枉費的,但神看為一件美事。第4-6節,有些人心中很不喜悅,質問馬利亞為甚麼要浪費這瓶香膏,又認為這香膏可賣三十兩銀子去賙濟窮人,因此就生她的氣。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這些人中有一個是耶穌的門徒猶大,他說這句話正表達了他心中的核心價值。他在計算這值一年工資的投資,到底有沒有效益;以這樣的代價去愛耶穌,到底回報是否合理。

馬利亞的行為惹來人們的不平,於是耶穌就替她說話,叫人不要為難她,更說馬利亞做在祂身上的是一件美事。門徒雖都聽過耶穌說祂要被釘十字架和受苦,也聽過好幾遍了,但他們沒有真的把話聽進去,也不明白箇中意義。他們說會跟隨耶穌,但耶穌說的話,他們全都相信嗎?

3. 抓住時機 做在主身
馬利亞明白耶穌,知道祂要死的時候快到了。馬利亞不管別人的看法,委身擺上她的愛,知道耶穌的需要且體貼他的心。她的美,是從內在品質的美顯露到外面來的。她對耶穌的愛就像新婦委身給丈夫一樣。這就是抓住時機,做在主身上的一件美事。

當我們事奉的時候,也面對人的眼光和壓力。但我們原是為神而做,那就繼續走下去。原來當我們願意放下面子,好像將那玉瓶打破一樣,我們沒有意料到的事,在神手中也變為香膏,而我們看為重要的事,在神手中更為美好。

二、一件壞事 ──生氣絕望出賣耶穌

1. 貪愛世界
貪財是猶大的第一個生命破口。馬太福音26章14節,當耶穌稱讚馬利亞時,同一時間猶大就去見祭司長,商量把耶穌出賣的計畫。約翰福音12章1節,猶大說的話,並不是關心窮人,而是因他是個貪愛世界的賊,心裡常常想著錢,在過去服事中也常私下在錢囊裡拿錢。其實猶大是很有能力的,在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他負責管賬,一開始跟隨耶穌時,他必然也是滿腔熱情和滿有異象的。耶穌也很愛猶大,他知道猶大有拿走祂的錢,也知道猶大要出賣祂。但耶穌仍然愛他,到最後的晚餐,耶穌希望他能回頭悔改,親手遞餅給他,但他卻沒有回轉。

2. 生氣不悅
第5節,猶大向馬利亞生氣,振振有詞的說馬利亞的行為不當,他覺得自己滿有道理,在為大家說話。但耶穌替馬利亞說話並稱讚她,也責備猶大。因此猶大很不高興,於是就馬上去找祭司長。

3. 絕望心死
當初猶大放下一切跟隨耶穌,希望耶穌在地上掌權作王時,他至少可以在耶穌身邊當個官。耶穌有榮耀,猶大就有錢賺。第8節耶穌說,馬利亞盡她所能,為了耶穌的安葬而把香膏先澆灌在他身上。猶大接受不了耶穌要死的事實,這表示他所有的期待都破滅了,他在絕望裡帶著氣憤。撒但這時間就進入他的心,他便決意要出賣耶穌。

我們可能覺得自己不像猶大,我們愛耶穌並跟隨祂。但我們在跟隨祂的道路上,能勝過這些生命中的破口嗎?貪財、有情緒等都是我們生命裡常出現的軟弱。如果我們不能勝過這些破口,就會攔阻了我們成就「一件美事」,不能做合神心意的事,甚至我們會犯罪,因此我們要警醒。

情緒常是男人的破口。在教會辦的夫妻營中常見到,當做丈夫的常有憤怒的情緒,無論是他的工作或事工都會難以發旺。當妻子把受傷的感受講出來,丈夫的情緒就被攪動、生氣。男人容易在情緒、怒氣中作錯誤的決定。尤其是在夫妻關係間出現問題時,就很易遇到情慾的試探,可能會上色情網站,更軟弱的可能會有婚外情。

三、你我來獻上至貴香膏

我們的香膏,是我們的恩賜,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婚姻、家庭、金錢、青春,我們的一切。我們是否願意一一為主擺上呢?當我們願意,我們將被主大大使用。所獻上的,就像馬利亞獻香膏一樣,在主身上做了「一件美事」。■【何長俊牧師、傅美華牧師於2014.07.20主日講道,內容經編輯組黃曉君摘錄,並由黃笑嫻、李欣悦修訂並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