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聖殿裡與猶太宗教領袖交鋒
前章談到耶穌從東門出入聖殿,本章提到:「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v.41-42)當時耶穌對著銀庫坐著,那裡稱為「女人院」,因為婦女要在那裡止步。那裡有一個投錢的地方,讓那些愛神且願意擺上一切的婦女奉獻。婦女院是銀庫所在的地方,耶穌就坐在那裡的階梯上,看著那婦人投入兩個小錢。那是一個很特別的結束描寫法,因為前面的經文跟投入庫房裡是互相有關。
一、葡萄園的主人要辦那殺他兒子的園戶 (v.1-12)
園主要派他的兒子收回葡萄園,而那愛子就是耶穌,葡萄園是以色列。猶太宗教偏離了原本交付給他們的葡萄園,園主的兒子要來,他們會把他殺悼。園主會怎麼樣對付殺害他兒子的園戶呢?神不斷地派眾先知到以色列,而每位被興起的先知都死於以色列人的強暴下,最後神差派祂的愛子來,無辜地死在那些人的手上。上章提到無花果樹枯萎了,象徵在主後七十年,羅馬軍兵剷平了耶路撒冷聖山,因為神要為祂的兒子伸冤。
二、針對希律黨的圈套:該撒的物歸該撒,神的物歸給神 (v.13-17)
第二個交鋒的故事談到希律黨跟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想透過納稅給該撒來考問耶穌,那是很富政治性的問題,不少人會看耶穌是否一個政治上的彌賽亞,會否帶領猶太反羅馬。他們期望耶穌的答案會中他們的圈套,但祂卻是受苦、受死並要復活的彌賽亞,是帶著榮耀降臨的彌賽亞。
三、針對撒都該人的理性主義:不明白聖經,不曉得神的大能 (v.18-27)
第三個交鋒是針對撒都該人的理性主義。他們問了一個聰明的問題:若有婦人先後嫁給七個兄弟,到復活的時候她屬於誰的妻。耶穌以摩西的荊棘篇回答他們,可見耶穌熟讀經卷及摩西的文獻。他們原想用艱難的問題來證明沒有復活,耶穌卻告訴他們,神並非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是今天的神,非昨日的神。
撒都該人的問題就是理性主義。當人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當它不存在,撒都該人不相信靈魂,不相信死後復活,他們只讀摩西五經,其他聖經都不讀。他們像聖經學者般敬虔,但思想卻很狹窄。
「耶穌說:你們所以錯了,豈不是因為不明白聖經,不曉得神的大能嗎?」(v.24)如果不相信神的大能,讀聖經時會有很多東西看不到,只覺得那是昔日發生的事,不相信今天會再發生,覺得神是有限的,例如把出埃及記看作神話一般,因為經文內容無法通過自己的理性。我們帶著很多前設來讀經,當經文與心中的前設無法接通,便跳過去。如果人不相信聖靈,當讀到關於聖靈的經文,便跳過去了,因為聖靈是關於神在今天的大能作為及醫治釋放。「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你們是大錯了。」(v.27)耶穌說他們大錯了,不明白聖經,因為不接受神的大能,所以很多經文好像跟他們沒有關係。
四、針對文士的釋經辯論: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 (v.28-34)
第四段交鋒是跟文士的交鋒。文士大有學問,「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v.28)當時的文士討論一段經文時,會引用不同拉比的看法來辯論。「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v.34)那是個大文士,思考了許多問題,很想把耶穌難倒,卻無法令祂難堪,於是以後再沒有人問耶穌那些釋經問題了。
「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v.29-30)這節經文從申命記第六章而出。文士附和耶穌的答案,「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v.32-33)宗教祭祀對猶太人來說十分重要,但耶穌卻指出,如果不是全心來愛神,那些祭祀只是「Doing」而已,最重要的是專一愛神。
耶穌看到那文士回答有智慧,就給評語:你離神的國不遠了。所謂的不遠,可以很遠,也可以很近。他已經接近神的國,但還沒有進入。原來有智慧並不代表已經進入神的國,即使是有智慧、有名氣的文士,可能還未進入神的國。耶穌再教訓他要盡心、盡性、盡力來愛神,可見這是文士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生命是否跟我們所教訓別人的一致呢?可以愛人正如愛神那樣呢?會否覺得人是負累?如果只會教訓人,那還沒有在天國裡面。
五、要防備文士,他們要受更重的刑罰 (v.35-44)
最後,耶穌與四類猶太教領袖交鋒。「後來,他們打發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穌那裡,要就著他的話陷害他。」(v.13)之後,撒都該人也來問耶穌(參v.18),耶穌化解了他們的理性主義,告訴他們「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參v.27)。
最後,「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參v.28),也來跟祂辯論,耶穌的答案令他佩服。希律黨的人稱讚耶穌誠實,文士覺得耶穌答得好,但耶穌卻說,要防備那些文士,別要以為知識就是一切,我們是個怎麼樣的人才是根本的問題。我們會否只做文士,收集知識,再把知識說出來,以為這就是信仰呢?耶穌說要留心防備這些文士,也要防備自己有文士的思維方式。
「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做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v.40)這些文士只是喜愛人們對他們的尊重,卻侵吞寡婦的財產,原來是貪心的人。他們將要受很重的刑罰,他們就是無花果樹的其中一個環節。
這章經文最後談到一個窮寡婦,她奉獻兩個小錢,這跟第14節講納稅給該撒的銀子有關,納稅是身外事,但這婦人卻把所有的都投上。人以為信仰是宗教行為,是步步為營或不要越界,但耶穌卻指出,真正的信仰是把所有的都獻上。真正信靠神的人,不是會說多少聖經或解釋多少經文,而是能夠把一切獻上。當危機來時,我們往往信不過神。對窮寡婦來說,投了兩個小錢後就什麼也沒有了,但她完全擁有神,神也完全擁有她。
求主幫助我們從一個實踐的無神論者,成為一個實踐的有神論者,知道神與我們同在,願意押上一切來信任他、投靠他,而不是靠理性的神學,乃是完全委身的信仰。■【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