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靠耶和華的人安穩好像錫安山
錫安山是本來就建造在山上的城巿,其實不大,大概200多英尺的高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它建造在一個低位,周圍有比它高的山,所以有幾條重要的溪流於此。耶路撒冷位於以色列的中央山脈,北面是以法蓮山地,南面是猶大山脈,中間一片都是山脈。人要朝聖,可以選擇經過沙崙平原,或經過約但河谷,到耶利哥城再上耶路撒冷,總之都是不容易的。
一、信靠神的穩固 (v.1-2)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v.1)錫安山真的永不動搖嗎?雖然大致上也是,但它亦經歷過戰火。在戰爭的日子,真的考驗全國居民是倚靠耶和華?還是倚靠埃及的兵馬?抑或倚靠與敘利亞、亞蘭等地的結盟?又或是拜偶像?其實每次戰爭都是神所容許的,為要耶路撒冷儆醒、回轉。那個不可靠的不是耶和華,而是以色列人!他們朝聖登山包含幾個年代,可能是所羅門年代;又或是南北國存留之時,他們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朝聖;或是被擄巴比倫後回歸,他們上山守節,並稱回歸的路是朝聖的路。所以,登山之詩對以色列人而言,任何時候都別具意義!
上到耶路撒冷城,會發現它並非在山的最高位置;尤其是大衛從耶布斯人奪取的錫安山,其實在耶路撒冷城的西南面,是一個斜坡區域,後面便是所羅門在摩利亞山建造聖所的地方。當來到這裡,會看見群山圍繞耶路撒冷—「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v.2)山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圍繞祂的百姓,這個「圍繞」就是擁抱、包圍著他。周圍的山包括猶大山脈、摩利亞山和橄欖山;而且除了山還有河谷,中央是基訓,東面是汲淪溪,西面繞過來的是欣嫩子谷。 而這節經文最重要的動詞便是「圍繞」!
耶路撒冷的溪流中,中央的基訓谷、東南面的汲淪谷和西南面的欣嫩子谷,若把它們用筆在地圖上連起來,會發現是希伯來文的「SHIN」。這字母位列第二十一,在希伯來二十二個字母中非常特別,形狀如同三條河流;又有人說它如同晝夜獻燔祭的地方有火升起,是為百姓贖罪代求而有,不能熄滅;也有人說它像皇冠,是耶和華的冠冕放在耶路撒冷的山上。眾山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眼目晝夜看守錫安城!也有人說這三個河谷從上俯瞰如同心肌,也是心臟主要動脈出入之處,所以說耶和華的心放在耶路撒冷城,是祂晝夜所愛的。如此,我們更加知道耶和華如何把祂的心,放在祂所揀選的錫安山上,祂的愛也在錫安的牆垣上。
二、神的公義與審判 (v.3)
終於從四方八面上到耶路撒冷,有不少人會找祭司來作定斷。因為耶路撒冷是平安之城,有公義便有平安;若失去公義,社會便產生很多紛爭。所以詩人在這裡說:「 惡人的杖不常落在義人的分上,」(v.3a)義人是愛耶和華保護的,但免不了受到惡人的搶奪,被不公義對待;若這些不公義沒有被解決,連義人也會伸手作惡(參v.3b)。
每個人遇到衝突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別人冒犯自己,卻看不到或許是自義,在關係上有得罪人的地方。所以,有時惡人的杖或者有益,能讓我們醒悟過來。我覺得這些都是神的智慧,讓那些杖打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得著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且,無論是「惡人的杖」還是「義人的分」,全都在耶和華手中,祂會聽我們的禱告。
三、祈求與祝福 (v.4-5)
「耶和華啊,」(v.4a)之前都沒有呼求,但這裡詩人呼求神的名,懇求祂善待那些為善和心裡正直的人,免得自義的人被血氣衝撞便離開本份(參v.4)。「至於那偏行彎曲道路的人,耶和華必使他和作惡的人一同出去受刑。」(v.5a)這些人包括伸冤和告狀的人,也包括在耶路撒冷城的祭司和利未人,把宗教變成生意出售的人。我們都要祈求,讓神來看顧,使公平公義臨到這城,然後平安便臨到。
最後,詩人舉手禱告:「願平安歸於以色列!」(v.5b)平安這字便是“SHALOM”;耶路撒冷是「耶路SHALOM」,意指平安之城—平安要歸於以色列,這是祭司的禱告。我們每人也能用祭司的身份,為自己的家族、家庭、社會來祈求平安臨到,求神的公義能夠彰顯。我們是有神的!任何時候不要走在神之前,不要為自己伸張公義,因為神會為我們伸張,只有祂的公義才是顧及周全的公義。■【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