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耶利米書 5

我怎能赦免你呢?

 

對耶利米來說,作先知其實很不容易,他在約西亞王13年開始服事,在作先知的四十年中,正值宗教復興,他卻不斷報兇信,所講的很少人聽。直到約西亞王31年,這位愛神的君王死了以後,這個震撼才臨到整個國家,這時人們才聽明白。耶利米知道神非常生氣.因為審判要從北面來。耶利米處在分割狀況中,因為在他靈裡面的真實,與現實世界很不同。在這個過程中,他繼續不斷跟神在密室裡互動。

 

第四章主要講以色列人拜偶像,所以審判必從北方臨到。第五章則講耶利米同神之間的互動:一邊互動,一邊向猶大宣告審判。神在這章問了幾個問題:我怎能赦免你呢(參v.7)?你們在我面前還不戰兢嗎(參v.22)?我豈不因這些事討罪呢?豈不報復這樣的國民呢(參v.29 )?這審判是大的,最後整個南國亡國!但在這事發生四十年前,神就透過先知跟人對話。我們真要知道神的心意,求神幫助我們。

 

一、無一人行公義求誠實 (v.1-9)

 

「你們當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來跑去,在寬闊處尋找,看看有一人行公義求誠實沒有?若有,我就赦免這城。」(v.1)第一,無人行公義。當神要滅所多瑪、蛾摩拉時,亞伯拉罕懇求神說:祢若在這城找到五十個義人、四十個義人、十個行公義的義人,就赦免這城吧(參創18:20-33)!到了只有十個義人,神應允衪不會審判這城,然後離開了。這不是拜偶像問題,而是沒有人行公義求誠實。其實,只要有一個人求誠實,就可以了!可是沒有。可見當時耶路撒冷的狀況比所多瑪、蛾摩拉城的景況更糟,所以,神怎能赦免呢?第二,神說話算話。原來只要有一個人行公義、求誠實,神就真會赦免這座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不要賴別人,神只要一個理由,就可不審判這城,一個義人就可保護這城,一個人就能攔阻敵國侵略,神能赦免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家族、一個家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是重要的。

 

「其中的人雖然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所起的誓實在是假的。」(v.2)這群人不止沒有行公義求誠實,還要神為自己的罪行背書。他們的心很剛硬,明明是錯的,但硬著心敵擋別人的指責。

 

「你擊打他們,他們卻不傷慟;你毀滅他們,他們仍不受懲治。他們使臉剛硬過於磐石,不肯回頭。」(v.3)他們的罪很大很嚴重,卻不敢正面面對自己的問題。所以,「耶和華說:我豈不因這些事討罪呢?豈不報復這樣的國民呢?」(v.9)當中有些人不曉得神的法則,但也有知道神法則的,卻也是敵擋神的。

 

二、拒絶先知,事奉外邦神 (v.10-22)

 

面對這樣的光景,人能否得救呢?人心如此剛硬,神怎麼辦呢?神就藉先知說話,但人不聽。審判的事已決定了,但在審判中神仍存留恩典:「你們要上他葡萄園的牆施行毀壞,但不可毀壞淨盡,只可除掉他的枝子,因為不屬耶和華。」(v.10) 神行毁滅,但不淨盡。

 

神想用先知去救整個南國猶大,但他們不肯聽,「先知的話必成為風;道也不在他們裡面。這災必臨到他們身上。」(v.13)神想用先知救整個南國猶大,但百姓不聽,「所以耶和華─萬軍之神如此說:因為百姓說這話,我必使我的話在你口中為火,使他們為柴;這火便將他們燒滅。」(v.14)既然他們把先知的話當風,神就將他們的話變為火。人遭咒詛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不聽先知的、不聽權柄的、不聽配偶的,當我們的心硬、關起耳朵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救自己了!

 

「他們必吃盡你的莊稼和你的糧食,是你兒女該吃的;必吃盡你的牛羊,吃盡你的葡萄和無花果;又必用刀毀壞你所倚靠的堅固城。耶和華說:就是到那時,我也不將你們毀滅淨盡。」(v.17-18)這時,神已看透南國猶大是不會悔改的,但仍為他們留有餘種。

 

「百姓若說:耶和華─我們的神為什麼向我們行這一切事呢?你就對他們說:你們怎樣離棄耶和華(原文是我),在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神,也必照樣在不屬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人。」(v.19)他們既然拜偶像,就歸這偶像掌管,就像北國以色列投靠亞述一樣,最後被亞述擄走和轄制。我們真是拜什麼,就被什麼轄制,追求什麼,就被什麼轄制,一直追求金錢,就被金錢轄制,愛情和工作亦然。我們不是不要追求這些,而是要放在正確的次序上。

 

三、背叛忤逆,不敬畏神 (v.22 -29) 

 

「耶和華說:你們怎麼不懼怕我呢?我以永遠的定例,用沙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過。因此,你們在我面前還不戰兢嗎?波浪雖然翻騰,卻不能逾越;雖然匉訇,卻不能過去。但這百姓有背叛忤逆的心;他們叛我而去,」(v.22-23)「背叛」原文指頑固,先知講的,不聽;主管、父母講的,也不聽。「忤逆」指喜歡爭論,用話頂撞回去,不敬畏神;然後就彼此陷害。為何南國會亡國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一個人行公義求誠實,使神找不到赦免的理由。神找先知想救他們,但他們頑固、不聽,喜歡爭論。雖然當時南國還未亡國,但他們自己的家已先被審判了,因為已經是到處都有欺壓。

所以,我們不要抽離時代背景去看經文。我們要透過經文去思想:我是否講不聽?我是否喜歡爭論?我行得正嗎?別人也認為我是行得正嗎?我們的心要常常柔軟,有能聽的耳。■【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