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的警告,守望者的禱告
今天的經文是上一章的接續,耶利米在第十三章已經用力斥責警告百姓,他們在拜偶像的罪中,「你不肯潔淨,還要到幾時呢?」(13:27b)來到第十四章,神預言的災禍已經來到了。我們作為守望者或祭司,又該如何回應呢?
一、不聽的悲哀,認同性的禱告 (v.1-9)
當時的以色列是不聽的!「猶大悲哀,城門衰敗。眾人披上黑衣坐在地上;耶路撒冷的哀聲上達。」(v.2)旱災來到,而第1-6節描述了立體的情景。那些貴冑打發家僮去打水,他們卻拿著空的器皿回家,因為無法回應家主的需要而慚愧蒙羞(參v.3);耕地的也蒙羞抱頭,因為沒有收成(參v.4);連田野的母鹿、野驢,都因為旱災而失去了盼望(參v.5-6)。這兩種原是有活力的動物,卻在旱災失去活力。在人性裡,我們很難接受災禍跟自己的罪有關,跟不聽有關,但耶利米書卻清楚告知真相。
面對這場旱災和發出悲哀的猶大百姓,耶利米清楚知道災禍源於以色列人的不聽,他們寧願倚靠偶像也不倚靠神;他同時也回應以色列人驕傲不聽的問題(參13:15)。但耶利米活出他祭司的生命,選擇禱告:「耶和華啊,我們的罪孽雖然作見證告我們,還求你為你名的緣故行事。我們本是多次背道,得罪了你。」(v.7)雖然他知道是百姓的罪,但當災禍來到時,他作了認同性禱告,把罪擔在自己肩頭上。這就是祭司的身量!神藉此教導我們認罪不切割,這是「我們」的罪。今天神呼召我們作祭司,我們能否看見全地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全地的災禍都與我們的罪孽有關呢?這就是耶利米的眼光!
「以色列所盼望、在患難時作他救主的啊,你為何在這地像寄居的,又像行路的只住一宵呢?你為何像受驚的人,像不能救人的勇士呢?耶和華啊,你仍在我們中間;我們也稱為你名下的人,求你不要離開我們。」(v.8-9)耶利米似乎很矛盾,一方面好像指責神漠視以色列的盼望,如同寄居者;但另一方面卻又說神仍在我們中間。耶利米清楚知道神關愛祂的百姓,在患難中曾作他們的救主,認識神是全能的勇士,但為何今天如同缺席?甚至他的禱告像激將法:「耶和華啊,你仍在我們中間;我們也稱為你名下的人,求你不要離開我們。」(v.9b)耶利米心裡很掙扎,因為好像看不見神;但同時心裡相信神仍在其中,所以決定不斷禱告:「你仍在我們中間,求你不要離開!」這是認同性禱告,同樣是不放棄的禱告。
二、百姓漂流,神拒絕垂聽,先知再求情 (v.10-13)
面對先知再次求情,神是如何回應?「耶和華對這百姓如此說:這百姓喜愛妄行(原文是飄流),不禁止腳步,所以耶和華不悅納他們。現今要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v.10)明明是耶利米的禱告,但神的回覆是「對百姓如此說」,反映神接納他的認同性禱告。神說這群百姓是沒有根的飄流者,他們一邊敬拜神,一邊又飄去尋找結盟的外邦;在屬靈裡認耶和華作王,但在現實環境又認外邦人作王;一方面在聖殿中敬拜,另一方面卻到偶像廟中祭祀。這是百姓的妄行,隨處飄流。所以神最後說要追討他們的罪!
接下來神直接對耶利米說:「不要為這百姓祈禱求好處。他們禁食的時候,我不聽他們的呼求;他們獻燔祭和素祭,我也不悅納;我卻要用刀劍、饑荒、瘟疫滅絕他們」(參v.11-12)。神悅納的禁食是我們的心定準神,緊貼祂!但百姓心裡飄流,仍然跟隨世界,把禁食當作儀式,所以神說即使禁食祂也不一定聽,甚至還預言將來更大的審判—不只有旱災,還要有刀劍、饑荒、瘟疫。耶利米替百姓再次求情,指百姓是被那些假先知教導陷害,他們是無辜的,並不知道自己光景這麼差(參v.13)。今天耶利米求情的百姓,正是昔日逼迫他的人,但他仍然願意代求主的赦免。
三、神宣告刑罰,當以淚眼認罪 (v.14-22)
神向那些發預言的假先知宣講刑罰:「我並沒有打發他們;他們還說這地不能有刀劍饑荒,其實那些先知必被刀劍饑荒滅絕」(參v.15)。不止欺騙人的會受刑罰,連受騙的也會受刑罰:「聽他們說預言的百姓必因饑荒刀劍拋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無人葬埋。他們連妻子帶兒女,都是如此。我必將他們的惡倒在他們身上(或譯:我必使他們罪惡的報應臨到他們身上)。」(v.16)神宣告無論是行騙的、受騙的都會一同受罰!既然如此,耶利米還能怎樣回應?神就教導耶利米即使眼淚汪汪晝夜不息,仍然要宣講百姓所受的傷;並且會看見無論在田間或城內,人因為缺乏資源而互相殘殺,會見到人因為饑荒而患病;那些先知祭司怎麼想也找不到解決辦法,因為他們無法在神裡面領受啟示(參v.17-18)。然而耶利米卻繼續禱告。
耶利米淚眼汪汪地禱告:「你全然棄掉猶大嗎?你心厭惡錫安嗎?為何擊打我們,以致無法醫治呢?我們指望平安,卻得不著好處;指望痊癒,不料,受了驚惶。耶和華啊,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和我們列祖的罪孽,因我們得罪了你。」(v.19-20)耶利米再次認罪,不放棄地繼續禱告。我們被神拒絕後,可能已不再禱告,但今天神用耶利米的生命來感動我們繼續禱告。他是淚眼禱告,我們要發出有感覺的禱告,神常常會透過環境幫助我們進入。耶利米不止再次替百姓來到神面前作認同性禱告,還說:「外邦人虛無的神中有能降雨的嗎?天能自降甘霖嗎?耶和華—我們的神啊,能如此的不是你嗎?」(v.22a)並且最後總結說:「所以,我們仍要等候你,因為這一切都是你所造的。」(v.22b)
神今天透過耶利米提醒我們禱告要有感覺。我們雖然會認罪,但會如同祭司一樣把列國的問題背負在自己的心裡,把「我們的罪」交給神嗎?就算神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告審判,耶利米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禱告,願意作等候的生命。當我們讀這些先知書,都要認識到,神每個預言並非要讓人失去盼望,而是希望耶利米能繼續禱告,希望百姓是可能回轉。雖然神的忿怒不過轉瞬之間,但祂的審判和怒氣都是真實的,而這些環境都在造就我們禱告的生命。神最終會講出得救的出路,只是它需要過程。
我們要學習耶利米的生命,在禱告到無力的過程中,讓我們對禱告有感覺,特別對人有感覺。藉著我們與神互動,何時禱告就何時對靈魂有感覺;何時對靈魂有感覺,就自然會有更深的禱告,以致與神不斷對話,不斷等候,直到神親自工作。■【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