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義生活的極致
稱義的果效在我們身上,我們怎樣過稱義的生活呢?我們要放下自己,為主而活,這是神今天給我們的信息。
一、效法基督 (v.1-6)
我們要效法基督,才能放下自己。「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v.1-3)堅固的人、有信心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要建立鄰舍。稱義的生活要效法基督,我們不再在律法之下,而是在基督之下,已脫離死及行為的律,已在聖靈得生命自由的律,既是神的兒子,是萬物中初結的果子,就要效法基督,為主而活。
「堅固的人」是百物都吃的人。「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14:1-2)上面第1節「不堅固人」就是這節「信心軟弱的」人,只吃蔬菜。這裡涉及羅馬教會中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在食物上的問題。猶太人只吃「Kosher」食物,至今仍對食物有許多檢測及挑剔,然而外邦信徒習慣了凡物都可吃。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原文是指「怕違犯律法、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要接納他們,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縱然他們只吃蔬菜,大家都要放下自己。「堅固的人」指外邦信徒,要擔代信心軟弱的猶太人「…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參14:13)如果他們覺得我們吃了會不潔,我們在他們面前就不要吃,以免他們跟著我們吃,心裡卻作難自責,我們就在他們面前放下絆腳石了。
二、順從神的憐憫和信實 (v.7-13)
我們放下自己,為主而活,是順從神的憐憫和信實。「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我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神。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又說:外邦啊,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v.7-13)
我們為神放下自己是順從神,是因著神的憐憫和信實。我們接納別人,不放下絆腳石,是為了使神得榮耀。基督為受割禮的人作了執事,使神的憐憫、信實臨到猶太人,成就了神對猶太人、亞伯拉罕的約。神對以色列人的揀選和應許,基督都成就了。神憐憫猶太人,也憐憫外邦人。外邦人原本在諸約之外,但如今能與猶太人成為一個身體,這是神的信實及憐憫,祂要叫外邦及猶太人都得救,一同歡樂。
三、保羅順從神的信實和憐憫,放下自己 (v.14-33)
- 保羅的使命 (v.14-21)
保羅放下自己,受許多的苦,要成為外邦人的光,得著外邦信徒,使外邦人聖潔,可蒙悅納,最後要使外邦人與猶太人合而為一。保羅效法基督,順服神的憐憫和信實。「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v.14-16)
「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甚至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v.18b-19)保羅放下自己,到基督未曾到過的地方,把福音傳開去,並且使一群軟弱的外邦人能成為聖潔,可蒙悅納。所以,我們要以保羅為榜樣,放下自己,不可論斷食物的事,要接納信心軟弱的人,保羅也是猶太人,也這樣做放下自己。
- 保羅的計劃 (v.22-33)
保羅的計劃是順服神的憐憫及信實。他在哥林多教會寫出整個計劃及使命給羅馬信徒,他放下自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士班雅去。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弟兄們,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並叫我順著神的旨意,歡歡喜喜的到你們那裡,與你們同得安息。願賜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們!」(v.23b-33)
這章使我們看到基督和使徒保羅也是這樣放下自己,我們怎能不放下自己呢?我們一直在稱義的恩典之下,為甚麼不能給別人恩典呢?今天所有信徒都在恩典之下,神有憐憫有信實,所以別人做得好與不好,不是用規條去衡量!是否得救也不是用我們的框框去斷定!反而我們要更放下自己,不要論斷人,不要把自己的框框套在別人身上。我們要把從神而來的信實及憐憫釋放出來,我們的「Being」要從生命裡湧流出來,放下自己,擔代別人,彼此相愛。■【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