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羅馬書 12

將身心獻上成為一棵生命樹

 

本章是羅馬書最後的單元,也是保羅書信中最長的篇章。整卷羅馬書的核心內容為解釋福音的內容,而福音的核心就是因信稱義。第一至十一章解釋福音的內容:第一至三章談人的罪導致神的忿怒;第三至五章提及因信稱義的內容;第六至八章描述因信稱義所帶來美好的結果;第九至十一章談到以色列人同樣與因信稱義有份。本章至第十五章描寫信徒怎樣實踐福音的內容。

 

本章主要關於信仰生活的實踐,首先教導在教會內外的人際關係,再提到作為社會公民的生活。雖然保羅成書的時候並未有生命樹的概念,但他所寫的內容正好是教導我怎樣成為一棵生命樹的群體。

 

一、獻上身體,心意更新 (v.1-2)

 

第1-2節乃本章的總綱。「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v.1) 接續前章所引用的舊約經文:「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11:36)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來自同一位神,所以我們都要將身體重新獻上。「獻上」的意思是在旁邊站立,就像站在神的旁邊,將身體獻上乃是聖潔和神所喜悅的。「理所當然」並非指順利成章,而是合理。得著福音後,生命不再屬於自己,身體也不屬於自己,我們把身體獻上是非常合宜的。獻上就是把主權交出來,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不再以自己的意思來決定身體的行動,乃是把主權交給神。

 

與此同時,也把心意獻上,「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v.2)「效法這個世界」即選擇不跟隨世界。「變化」即完全變態,完全改變形象,正如毛蟲蛻變成蝴蝶一樣。世界的道路與神的道路完全相反,當人選擇不跟隨世界、跟隨耶穌,會完全變成另一個人,甚至讓人認不出來。「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可以翻譯為當我們的心意完全改變,便可驗證什麼是神的道路:就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保羅寫信給分裂的羅馬教會,包括猶太的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人若明白什麼是因信稱義,便要把身體和心思意念獻上,把主權交給神,這是基督徒的生命。猶太信徒認為外邦信徒需要隨從他們那樣守割禮和條例,而外邦信徒認為他們才是接上的枝子,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兩種信徒都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因為這樣分裂並不合神的心意。

 

二、按著信心發揮Being (v.3-8)

 

保羅帶領著分裂為兩種聲音的教會,告訴他們恩賜運用要合乎比例,按著信心的大小行出來。「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v.3)當時有些信徒以為自己的恩賜很強,而有些站在高位看不起其他信徒,這可能是外邦與猶太信徒之間的意見不合而引致。保羅告訴他們恩賜乃來自神,沒有任何服事比其他的更強。按自己信心的比例來行是服事的原則,信心的大小並沒有好壞之分。例如小組長按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來分享就可以了,不用覺得自己所分享的不夠多。信心有多少就做多少。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v.4-5)我們彼此需要,各人所奉獻的生命能讓教會成為一個教會。除了招待、敬拜、禱告、教導等等的服事外,關心或探訪別人,為社會代禱也是服事。身體需要各種器官,沒有一個器官比別的更重要。我們每人也彼此需要,當我們每一個得著復活的生命後聚集連合,並一起把身體獻上,就把基督的身體變為一個身體,成為一間教會,一棵生命樹。

 

我們安於神所給予自己的一分,發揮Being,就會得著最大的滿足。不用與其他人比較,或嫉妒別人所擁有的恩賜,學習欣賞神所給自己的那一份,服事就會充滿喜樂。基督的身體需要我們,每一位都不可或缺。我們把身體獻上,我們的命定與教會同歸於一。在二十世紀初,英國宣教士艾偉德本是一位自卑小女孩,但神卻讓她來到中國廣福音,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上留名。基督的身體需要我們每一位,別看自己過高或過低,我們按自己的程度來服事便可以了。

 

三、活出與世界不一樣的愛 (v.9-21)

 

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愛就是神的愛,而並非人或世界的愛。「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v.9-10)「愛人不可虛假」的「愛」是「基督的愛(Agape love)」,「愛弟兄」的「愛」是「弟兄的愛(Philadelphia love)」。這愛是整合、不虛假的,以基督的愛和眼光看待和接納每個人,並沒有選擇性。在人際關係中要分辨惡、不好的事物,也要看到美好的東西。不認同邪惡的事情也是愛的表達。若看到弟兄行在惡中,我們需要有智慧地向他表達,同時也不需要維持表面的和睦。猶太與外邦基督徒同樣需要整合,世界的愛乃是虛假和有條件、有選擇性的,但基督的愛乃是普世的愛。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v.15)愛包括憐憫與和睦。憐憫與明白人的感受,有同理心。感受沒有分對錯,我們先明白他人的感受,讓對方感覺被愛。「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v.16)不要論斷別人,要與人同心。與別人相處時,不要假設對方比自己更高或更低。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都不要以為自己比對方更高,要放下對對方的前設,先明白和認識對方,這才是同一間教會。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v.19-21)不要跟隨世界走復仇的路,向虧欠我們的人報仇,要把公義的主權交給神。

 

我們是同一間教會,把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心意更新而變化,選擇不走世界的路。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反映在我們的關係裡。願神幫助我們活出真實、喜樂、充滿活力的生命樹,讓別人看到基督的愛和神純全的旨意。■【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