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看重每一份愛的奉獻
每一個從愛而發的奉獻神都看重,並且是一一看重的!第一章開始的記載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第二年二月初一日」(參1:1),是從第二年二月初一日開始,緊接著到第六章都記載此日之後的事。但從第七章開始又回述正月初一後的事,因為立完帳幕是這天,甚至第九章記載的是正月十四日守逾越節;所以第七至九章說的是回述一月的事,但第一至六章則是二月的事,可見記事次序上有些更動。
頭六章說到與人和睦、夫妻相處、身體聖潔及作拿細耳人幾個主題,說明關係要先通、先和睦,然後才到壇前獻禮物,這也是耶穌在四福音書裡說的(參太5:24)。民數記不按時間的順序記載,表達人的關係要對,然後領受神透過祭司釋放的祝福,接著人才來奉獻,這是本章開首的特別之處。
「摩西立完了帳幕,就把帳幕用膏抹了,使他成聖,又把其中的器具和壇,並壇上的器具,都抹了,使他成聖。當天,以色列的眾首領,就是各族的族長,都來奉獻。他們是各支派的首領,管理那些被數的人。」(v.1-2)然後他們把自己要奉的供物送到耶和華面前。供物就是六輛篷子車和十二隻公牛;每兩個首領奉獻一輛車,每首領奉獻一隻牛,他們把這些都奉到帳幕前(參v.3)。第一,每位首領奉獻一隻牛,是人人一樣的,可見大家都彼此商量好,否則不會這麼剛好;第二,兩位首領奉獻一輛車,這肯定也是商量好的。如此協調是很好的,彼此商量後按自己的能力擺上,這樣大家關係也好。利未人所負責搬遷的會幕約重六千八百公斤以上,所以首領想到奉獻車子來幫助利未人搬運。「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收下這些,好作會幕的使用,都要照利未人所辦的事給他們。」(v.4-5)神告訴摩西要收取這些禮物,因為摩西不敢收才會去求問神。在利未記中記載,會幕器具全部都要由利未子孫扛抬(參利4:27,32),所以那些車輛所作的禮物令摩西猶豫了。雖然神的本意是利未人扛抬聖物,但首領願意體恤利未人的辛勞而盡力奉獻,所以神允許了。
摩西接下來的安排可見神的智慧。他把兩輛車、四隻牛,交給革順子孫用,他們負責搬運會幕的椎子和簾子(參v.7)。米拉利的子孫則被分配了四輛車和八隻牛,因為他們要搬運板子、柱子,還有帶卯的座等等(參v.8)。「但車與牛都沒有交給哥轄子孫;因為他們辦的是聖所的事,在肩頭上擡聖物。」(v.9)本來所有會幕東西都要用抬的,只是十二支派的首領有感動為會幕作了這樣的奉獻,神就說:既然有心奉獻,那是可以收取的。由此可見,我們每人都在跟神互動!正如父母與孩子互動一樣,有些東西可以調整,這是關係;而奉獻是跟神互動,所以這美事就成就了。從律法而言,牛和車輛都不可用,但這些領袖有愛又有心,希望能幫助利未支派,叫他們輕省一點,這是十二支派與利未支派之間的愛。摩西也不敢大意,去求問神得到確認才收。借鑑於此,我們每個奉獻神都看重,也會回應!
「用膏抹壇的日子,首領都來行奉獻壇的禮,眾首領就在壇前獻供物。耶和華對摩西說:眾首領為行奉獻壇的禮,要每天一個首領來獻供物。」(v.10-11)接下來神吩咐要逐個支派奉獻。首領之間又開始商量,該怎樣表達心意之餘,各人都負擔得起,因為各支派能力不一,大支派也要顧念小支派的擺上,每支派作統一的奉獻,免卻競爭。
頭一日是猶大支派,他的供物是:一個銀盤子,重一百三十舍客勒,一個銀碗,重七十舍客勒,都是按聖所的平,也都盛滿了調油的細麵作素祭;一個金盂,重十舍客勒,盛滿了香;一隻公牛犢,一隻公綿羊,一隻一歲的公羊羔作燔祭(參v.12-15)。這時摩西已頒佈該怎樣獻燔祭,可用一隻公牛或公羊,但這裡卻用了三頭公的祭物,是三倍;「三」有一個最高等級的意思,代表他們願意完全擺上。而贖罪祭是一隻公山羊(參v.16);若用三隻祭物好像顯得罪孽深重,還是按神原來的規定獻上。然後平安祭是十七隻祭物(參v.17),也是超過一般規定的十七倍;感恩的事是大家一起分享的,族長有感動協議大家都奉獻十七隻,換言之要一起來感恩。
接下來第二天論到其它支派,然後一直往下走。有趣的是,這章是摩西五經中最長的經文(共89節),因為神把每個支派的奉獻都仔細表達出來。神看重的是這份禮物是誰送的,所以逐一寫明;即使奉獻的內容完全一樣。可見,神看重我們的每份奉獻!
「頭一日獻供物的是猶大支派的亞米拿達的兒子拿順。」(v.12)「第二日來獻的是以薩迦子孫的首領、蘇押的兒子拿坦業。」(v.18)這些人的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呢?梳理順序應該是正月初一立帳幕,祭司七天承接正職,第八天完成就職儀式,然後首領來獻供物(參v.1-3);所以推斷眾首領是在正月初八到十九日期間獻祭,這時拿順就出來了。估計拿順是長老,被他的支派推舉出來作代表,所以他是受大家支持的,然後才到二月初一神點名時點到他。換言之,這些族長都是被大家認可而且帶頭奉獻的,然後才被神揀選成各支派的族長。由此可見,我們彼此的關係是重要的;領袖需要大家的支持,而且領袖需要帶頭奉獻!
被神揀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彼此認證。如同神透過撒母耳膏抹大衛作王,但他還未作王就要先逃亡;然後猶大支派擁護他了,他就在猶大作王七年六個月後,其它支派才來擁護他,這是一段漫長的歷程。先有神的蓋章,然後有十二支派的陸續支持,大衛的寶座才出來。各支派的首領也是如此!先被推舉作代表,他們也是奉獻自己的祭物,起帶頭奉獻作用,以至於到二月初一被神親自點名成為領袖。
其次,各首領奉獻的次序也很有意思。先是猶大支派(參v.12),然後是以薩迦子孫(參v.18),再後是西布倫子孫的首領(參v.24)……這個次序和前面所說十二支派對著會幕安營的次序一致,但這個次序是二月初一才定的,等於我們每人都跟神互動,我們帶頭奉獻被神看見了,商量的這個奉獻次序不如安營時就照此而行吧!
最後,「摩西進會幕要與耶和華說話的時候,聽見法櫃的施恩座以上、二基路伯中間有與他說話的聲音,就是耶和華與他說話。」(v.89)我們奉獻之後,與神的關係更靠近,帶來了神的同在,以及人與神的互動。■【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