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七章是講述十二個支派,到了第八章特別強調便雅憫支派,相信是作者要強調大衛王朝對約拿單之約的承諾。第九章主要講的是當代的領袖,再往上追溯他們的家譜,這跟前面是不同的,前面是從他們的根源、從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往下走,是根據幾百年來的發展,作者再作一個重點的紀錄。
進到第九章,所述的是當代的領袖。「以色列人都按家譜計算,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猶大人因犯罪就被擄到巴比倫。」(v.1 )每一件事都有不同角度的解釋,我們會根據自己想的原因而決定怎樣做。為何會被擄呢?有人認為是打敗仗,所以就要加強國防,要招兵買馬,武器要更加精良,這是一個層次。有人認為要與鄰國聯盟,從外交政策解決這個問題,把兒女嫁娶到別國。然而,從歷代志的角度,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犯罪。
犯罪有很多角度,如果我們看到列王的歷史,犯罪就是拜偶像,歷代志下提到這些概念。也有一些地方提到,以色列人沒有守安息年。拜偶像固然是錯誤,不守安息年是更大的錯誤,所以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但是從歷代志的角度,就只總結了一個原因,就是犯罪;而犯罪彰顯出來的結局,就是打敗仗。所以,我們處理問題的時候,是有很多方法的,然而,當我們追溯求到最後,就發現原來是做了不合神心意的事,這就是歷代志的精神,一定是跟罪有關係的。我們處理好罪的問題,事情就會順利,是我們自己的罪,不是別人的罪。整個以色列人被擄是因為犯罪的問題。
「先從巴比倫回來,住在自己地業城邑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寧的首領。」(v.2)這裡是從第一次被擄歸回,再進入第二次被擄歸回之後當代的狀況。他們分成幾類人: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寧的首領。這裡有幾個分段:第3-9節講到以色列人,接著講祭司和利未人,至於尼提寧則沒提及。
第3-6節講猶大支派,第7-9節是便雅憫支派,這兩個支派都是回歸的主力。十二個支派都很重要,但每個支派對歸回的回應都不一樣,回應多的人就成為大多數人,成為下一個歷史的主力。猶大支派主要提到三個人:法勒斯的子孫烏太、示羅的子孫亞帥雅和謝拉的子孫耶烏利(參v.4-6)。便雅憫支派提到四個領袖:米書蘭的兒子撒路、耶羅罕的兒子伊比尼雅、烏西的兒子以拉、示法提雅的兒子米書蘭(參v.7-8)。十二個支派中為何只寫了這兩個支派呢?因為這兩個支派歸回的人最多。
接著提到祭司,先講三個領袖:「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v.10);然後,再講三個領袖︰管理神殿的亞薩利雅(參v.11)、亞大雅、瑪賽(參v.12),都是善於做神殿使用之工的(參v.13)。
講完祭司,接著就講利未人,第14-34節提到利未人。這章如何寫利未人呢?如何去分類呢?分類是很重要的,這代表了我們如何看重這件事情。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他們要重建信仰,現在開始記錄利未人的事奉。
很特別的是,一開始是寫歌唱的利未人。在第14-16節,分類的第一大類是歌唱的利未人。「他們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莊。」(參v.16)他們住在耶路撒冷的周圍,可見歌唱的都住在一起。
第17-27節講第二大類守門的利未人,守門的是很重要的事奉。守門的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呢?「可拉的曾孫、以比雅撒的孫子、可利的兒子沙龍,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並守會幕的門。他們的祖宗曾管理耶和華的營盤,又把守營門。」(v.19)這裡有一個歷史的傳承,以前是守會幕﹑守營盤的,現在守門。「從前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管理他們,耶和華也與他同在。」(v.20)以利亞撒是跟約書亞同時代的,以前是他的兒子非尼哈管理他們。
「被選守門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名。他們在自己的村莊,按著家譜計算,是大衛和先見撒母耳所派當這緊要職任的。」(v.22)他們每七日換班(參v.25),每日早晨來開門(參v.27)守門的制度有歷史的傳承,在不同時期建立了制度的根基。
第28-34節講其他利未人的事務上的區分。「利未人中有管理使用器皿的,按著數目拿出拿入;」(v.28)他們負責器皿的取用和歸還。「又有人管理器具和聖所的器皿,並細麵、酒、油、乳香、香料。」(v.29)他們負責器皿裡面的東西。「祭司中有人用香料做膏油。」(v.30)器皿裡面的東西再細作分隔,用香料做膏油不是利未人做,而是祭司做的。
「歌唱的有利未人的族長,住在屬殿的房屋,晝夜供職,不做別樣的工。」(v.33)雖然都叫作利未人,但又詳細分工,有歌唱的,有守門的,有管器皿的。
講完了利未人,再講掃羅的家譜,是為了處理下一章政權的交接。在這裡不加探討。這章主要處理利未人的範圍,分為三大類︰歌唱的、守門的、其他支援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歌唱的,他們專心歌唱,不做其他的事,並且住在一起,這是整個聖殿事奉的核心。守門的固然重要,因為關乎聖殿出入的安全,但開了門以後,讓人進殿去做什麼呢?是為了敬拜神。在屬靈層面來講,守門就是以禱告來守望。
從利未人分為歌唱的、守門的、其他支援的這個順序來看,我們來到教會,是為了敬拜、為了禱告,其他的都可以做,但要以敬拜和禱告為主。當我們帶著渴慕的心來到殿中,放下其他事務,專注在敬拜神上,常常浸泡在神的同在裡,其實是很大的祝福。■【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