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的國度成為敬拜的國度
當神和以色列人立西乃之約時,說要使他們成為君尊的祭司,整個國度是祭司的國度。最初,我們只看見會幕,至聖所內有約櫃,祭司環繞著會幕生活;十二支派分成四個方向在會幕的外圍生活,主要的敬拜者是亞倫家族。
第二十四章提到設立祭司的班次,但亞倫的兩個兒子因為獻凡火得罪神而被神所殺。所以,祭司的國度必然是一個聖潔的國度。亞倫的第三、四名兒子開始,便是主要祭司家族的組成。
來到本章,大衛本身是敬拜者,然後才想到如何讓利未支派的敬拜者一起服事神。大衛後來學了功課,知道抬約櫃需要利未人,尤其需要詩歌班在約櫃前面歌頌。如今,約櫃已在耶路撒冷,停放在大衛的帳幕裡。大衛要興起祭司,在約櫃面前二十四小時不停事奉,於是把祭司分成二十四班,可能是分十二個月,每月兩班;也可能是分別獻早祭和晚祭。
本章提到詩歌班同樣分成二十四個班次,就是跟祭司班次交替地配合,或同步緊密地配合。在早祭、晚祭、月朔、安息日中,都有詩歌班的位置。各祭司要在自己的班次中預備好服事神,而這二十四班次的歌唱者亦同樣要預備好自己,跟祭司配合。
一、大衛和眾首領分派亞薩、希幔,並耶杜頓的子孫彈琴、鼓瑟、敲鈸、唱歌(原文作說預言) (v.1-7)
「大衛和眾首領分派亞薩、希幔,並耶杜頓的子孫彈琴、鼓瑟、敲鈸、唱歌【原文作說預言;本章同】。他們供職的人數記在下面。」(v.1)本章所說的敬拜是與大衛和眾首領有關的,是一個敬拜的國度,他們是掣籤、被分派的,而非由利未人隨時隨意地服事。
第二十三章提到,「大衛招聚以色列的眾首領和祭司利未人。」(23:2)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利未人散居在四十八個利未城,分散在十二支派當中(參民35、書21),所以大衛要招聚他們。利未人要知道自己的家族在摩西、撒母耳年代所服事的崗位,而大衛預備建一所國家級的聖殿,就把祭司利未人融入整個祭司的敬拜裡,成為國家級的敬拜。大衛招聚所有祭司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然後,聯同十二支派的「眾首領」安排祭司、詩歌班服事的班次,成就一個祭司、利未詩歌敬拜的國度。
大衛首先把歌唱的利未人分成三個大家族:亞薩和他的四個「兒子」、耶杜頓和他的六個「兒子」,及希幔和他的十四個「兒子」,即共二十四個「兒子」(參v.2-4)。「兒子」不一定指他的親生兒子,可以是下一、二代。歌唱事奉的敬拜是家族承傳,而非隨恩隨意參加。
這些家族的成員就是詩歌班的成員,其歌唱技巧按家族「指教」,世代傳承。例如,亞薩的兒子的歌唱自然有亞薩的風格和特色,都是「遵王的旨意唱歌」(參v.2),在神面前敬拜。耶杜頓的兒子「都歸他們父親耶杜頓指教,彈琴,唱歌,稱謝」(參v.3)。由此可見,亞薩的詩歌班可能只是清唱,而耶杜頓的詩歌班有樂器伴奏來「頌讚耶和華」,至於希幔的詩歌班則「吹角頌讚」(參v.5)。詩歌班的事奉並非個人表演,目的都是把會眾的焦點轉向神。
「希幔的兒子」是最大的家族,並且「希幔奉神之命作王的先見」(參v.5)。在和合本中,第1節提到「唱歌【原文作說預言;本章同】」,就是從把神領受的歌唱出來。這些不同的詩歌班「都歸他們父親指教,在耶和華的殿唱歌、敲鈸、彈琴、鼓瑟,辦神殿的事務。亞薩、耶杜頓、希幔都是王所命定的。」(v.6)
大衛作為一位敬拜神的王,跟這些詩歌班有著特別美好的關係。詩篇七十三篇是「亞薩的詩」,提到「至於我,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腳險些滑跌。」「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73:2、25)這便是利未人的心境。在大衛的設計裡,他們跟王配合一起歌頌敬拜神,無論國家時勢如何艱難,他們都專注「愛慕」神。
二、掣籤分成二十四班次 (v.8-21)
這三大家族「共有二百八十八人」(參v.7),他們「都一同掣籤分了班次」(參v.8),分作二十四班,每班十二人(參v.9-31)。他們不能選擇在哪一個時段服事,因為掣籤背後的心意在耶和華手中。
這二十四班中記載了有許多名字。「亞薩」是「招聚」的意思,解作透過詩歌去招聚或結集大衛詩歌的人,結集了一百五十首的詩篇;「耶杜頓」解作「高聲頌揚」;而「希幔」是「Amen」,即耶和華是信實的。例如,基大利的班次不是只有基大利,乃是他以後的子孫都叫屬基大利的班次。
「他們和他們的弟兄學習頌讚耶和華」(參v.7),經過很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包括樂器、聲樂等,非單單只有恩賜。神把敬拜的服事交給這些家族,代代相傳。在希伯來文聖經裡,文字上下有些點和劃,代表重音、節奏和旋律,這些他們都要學習。利未人自幼接受這些訓練,也可能負責抄寫聖經、詩歌。利未人定了整個以色列人的格局,不論是敬拜、學術,還是歌唱的格局。當利未人如此服事,整個以色列的祭司和敬拜國度便建立起來了。透過他們的抄寫,詩歌和經文的文本得以保存下來,他們所學習的一直流傳下去,以保存以色列的信仰。
在頭八個班次中,主要是亞薩家族,共有四個班次,其次是耶杜頓家族共三個班次,而希幔家族則只有一個班次。在第九至十六個班次中,亞薩和耶杜頓的家族分別只有一個和兩個班次,就結束了,主是要希幔家族的班次。第十七至二十四班次全部來自希幔家族。
「掣籤」出來的班次實在非常特別,祭司是十六加八的二十四班,「以利亞撒子孫中為首的比以他瑪子孫中為首的更多,分班如下:以利亞撒的子孫中有十六個族長,以他瑪的子孫中有八個族長。」(24:4)祭司要同心事奉,掣籤是個好方法,以免互相比較。詩歌班亦然,雖然他們的訓練、歌唱風格、人數都不同,但他們都同心事奉神,同心透過詩歌來敬拜,同心帶領整個以色列民族同心歸向神。
從本章,我們看見一個特別屬靈的向度,原來他們「唱歌」是在「說預言」(參v.1),有詩班長是「先見」(參v.5),對屬靈的事物有深度的透視。這些人都是靈裡敏銳的,他們不僅是唱詩歌或把文字唱出來,而是他們有感覺、有領受,會唱新歌,唱的時候跟當時國家的形勢有關的。
例如,當他們要禁食、禱告、認罪,在「哈拿尼」(參v.23)的班次,他的名字解作「求你憐恤我」,他的班次就唱出「求你憐恤我」之類的懺悔詩歌。這是他們的名字的意思,也是詩歌的氛圍的代表。又例如,「第二十二是基大利提」(參v.29),他的名字解作「我稱你為大」;「第二十四是羅幔提‧以謝」(參v.31),他的名字解作「我高舉我的幫助者」,這班次會唱這類的詩歌。在這氛圍、這時刻,這詩班長就帶著家族的十二人如此敬拜。
所有敬拜者都要有敬拜的生命,焦點不在自己那裡,乃用我們的訓練、恩賜、在靈裡的領受,把會眾帶向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服事,把所有人的心帶向神。■【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