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責罰與得勝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寫了很多關於教會的問題,例如淫亂、分黨結派等等,一方面稱讚哥林多教會有很多恩賜和優點,但另一方面他作為建立教會的牧者,對於罪的事情就要表態,就寫信給他們,後來親自去了教會,去處理問題。
保羅離開後,不知道教會的反應怎樣,當下可能不敢表示意見,過了之後,可能有悔改,也可能有不滿,在這個過程中,他就寫了這封信。
「我呼籲神給我的心作見證,我沒有往哥林多去是為要寬容你們。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1:23-24)保羅很想他們改,又怕他們不改,問題會變得更嚴重,所以這封信就反應了保羅當時的心裡狀態︰他沒有再去教會,是為了寬容他們。同時,教會的人受到責備,心裡不快樂,保羅告訴他們,他不是想使他們心情低落,而是希望他們有真正的喜樂。
在這章,保羅說︰「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v.1)他的心很糾結,想去看他們,又怕他們士氣低落、心裡憂愁,所以跟他們說,等他們預備好了才去。
「倘若我叫你們憂愁,除了我叫那憂愁的人以外,誰能叫我快樂呢?」(v.2)「我叫那憂愁的人」是指保羅所責罸的人,如果這個人悔改了,保羅就會喜樂。然而,其他人也是他所擔心的︰「我曾把這事寫給你們,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v.3a)本來這一群人是保羅責罰的,另一群人是不用的,但有問題的人沒被處理,保羅就去處理了,如果他們能悔改,保羅就會喜樂了,但另一群人,原本讓他快樂的那一群人,他們對保羅這麼處理的反應是怎樣呢?是口服心不服,還是口服心服呢?保羅沒有把握,他們可能以為保羅來了駡完人就走了,他們要善後,他們反而不快樂了。
「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v.3b)保羅上次來時很憂愁,但他希望他們明白,他憂愁並不是讓他們難過,而是在表達他很愛他們。保羅的感情很豐富,也很複雜,要顧這群人又要顧那群人,要顧自己又要顧眾人,他就是在這種狀況裡。
「若有叫人憂愁的,他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v.5)保羅心裡不好受,其他人應該也有感覺。保羅的情感與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糾結在一起,他一直在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v.6-7)保羅生氣了,其他人也難受。受責罰的人心情低落,使愛他的人難堪,他覺得自己不配在留下,於是想離開教會。在這個關卡裡,他的心思受到攻擊,就想放棄自己,然後就被惡者所勝。這個責罰應該很嚴重,因為寫在聖經裡,被千古傳誦,這時保羅開始擔心了。受罰的人雖然有問題,但如果悔改的話,大家就要接納他,免得他自我放棄以至沉淪。由此可見,保羅的心情非常複雜。
「所以我勸你們,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v.8)這裡牽涉到愛、責罰與得勝。保羅一方面對教會很有愛,但另一方面愛裡要有真理,如果有人沒有跟從真理,就要受到責罰和管教,但同時要留意不要過了界線,使被管教的人離開。保羅處理問題時,要留意對方的反應,又要留意大家的反應,又叫大家互相配合,這是很多牧者都在拿捏的地方,做小組長也是在這種摸索的過程中。不論如何處理,愛的表達一定要到位,否則受責罰的人就會離開。哥林多教會有愛沒有真理,沒有責罰,保羅去行使權柄作紀律處分,但需要神很多的恩典來拖帶。
「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v.14)這是用當時的風俗作對應,當羅馬士兵打仗凱旋歸來,得勝的軍隊後面跟著戰俘和戰利品,他們一邊誇勝,異教的祭司一邊就拿著香爐歡迎他們,大家就聞到得勝的香氣,但對於被擄的戰俘而言則是死亡的氣味。保羅借此比喻說,基督帶領我們,我們跟著祂會不斷地得勝。基督徒有特別的味道,喜歡他們的就特別喜歡,因為靈裡互相吸引;不喜歡的就會討厭,靈裡敵對,這個拒絕將來就成為審判時的證據。這就是信仰的道路。
在爭戰越來越激烈的時候,對立就日見明顯。我們大部分時間是與人和睦的,我們身上是有特別的味道的,有人喜歡、有人則討厭這種味道,最終這種味道是得勝的,耶穌保證祂得勝,所以我們不用怕跟我們意見不同的人。我們若是權柄、是小組長,應該講的我們都要講,我們要有愛,也要有責罰,而這個責罰是有底線的,要有堅定不移的愛作為根基,我們就可以一直得勝到最後。■【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