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尼希米記2章

神施恩,王喜歡,做善工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神施恩開始。這章重複了兩次「神施恩的手」(參v.8, 18),最後,「我回答他們說: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v.20a)我們做事要有從神而來的祝福,有神的恩手就自然順利。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在第一章最後一節經文中,尼希米的禱告是說:「使祢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尼希米一直在向神禱告,從第一章開始禱告,直接進入到第二章:「亞達薛西王二十年間尼散月」(參v.1),跟前一章是同一年,中間只是差了四個月。他聽到耶路撒冷城門被毀,一直禁食禱告了四個月,四個月後神就突然開門了。

「王對我說:你既沒有病,為什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於是我甚懼怕。」(v.2)因為王突然問他,讓尼希米嚇一跳,他心就甚懼怕,好像自己做錯事一樣。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比較誇張,但尼希米在當下是害怕的。在以斯帖記裡面,瓦實提皇后是在亞哈隨魯王最興奮、最喜樂的時候被廢的,原來不能跟王同樂,其實也有可能從王的驕傲變成王的羞辱,在宴席的一百八十天最後七天最高潮的時候,不能與王同樂的,就自己獨自悲哀。尼希米做酒政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現在突然好像自己做錯事了,所以很緊張。其實這也是神為他開門,這個開門的時間點,正好是他做錯事的時候。

「我對王說:願王萬歲!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v.3)尼希米的回應是很得體的,特別講到列祖墳墓所在那城荒涼。他沒有說耶路撒冷城牆被毀,知道人聽到耶路撒冷就會很緊張,因為歷世歷代耶路撒冷都有很多爭議,一講耶路撒冷,氣氛就不一樣,但聽到講列祖墳墓荒涼心情不好,感覺又挺正常的,尼希米智慧得體的表達很值得學習。

「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v.4)他的第一反應是默禱求神,這是平常操練的,就像我們平時跟人說話,覺得他們的問題真大,或者跟客戶談判的時候,覺得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就可以默禱詢問天上的神。

「我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v.5)這裡有兩個「若」,求問王的意見,若王喜歡和允許,是不是可以差遣他往猶大,尼希米的問題是很直接的,這件事不大也不小,關鍵就是看王能否給恩典,他求王的恩典和喜歡。在上一章禱告中,他就是向神求在王面前事事亨通,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真的求王給這樣的恩典,然後王就給了,王也喜歡,就給他去了。尼希米有一個長期的預備,過去一直禱告:求神施恩給他,以至於他在王面前可以蒙恩寵。很多時候,我們不懂得這樣地尋求和禱告,所以做事情很辛苦。尼希米這裡的做法,就是抓住跟神的關係和跟權柄的關係,之後做起事來就很有威力,當王喜歡的時候,什麼都有了,例如:詔書就下來了,軍隊就保護他了,材料也有了。這就是他所得的恩寵,並且明白都是神施恩的手幫助他。

「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使他給我木料,做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梁和城牆,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王就允准我,因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v.8)可見尼希米和王的關係很好。

「王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我」(v.9a)。在以斯拉記,有一處講到他和王說:不用派軍隊保護我,因為有神派軍隊保護我(參拉8:22)。後面他就很緊張,一路禁食禱告、很辛苦的平安到達耶路撒冷。但這裡尼希米的做法就不同,是直接接受王的恩典,一路有軍隊保護、吃住都有軍隊預備,是比較好的,能看到他跟王的關係更接近、更友好,這樣的關係很舒服自然,這樣不同的做事風格都很被神喜悅使用,他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神和王的恩寵都在他身上。

第11-16節,他到了耶路撒冷,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任何召聚,看起來白天睡覺,晚上外出查看耶路撒冷城牆被毀壞的狀況。尼希米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親自察看,儘管在幾個月前有人告訴他,耶路撒冷的城門被火焚燒等。他有感動、有禱告,最後也來了,但還是需要自己去直接到現場察看,眼見為實,這對於他接下來的工作要怎樣分配安排,都心裡有數。他是一個很仔細、腳踏實地、很會做事的人。

「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裡住了三日。我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但神使我心裡要為耶路撒冷做什麼事,我並沒有告訴人。除了我騎的牲口以外,也沒有別的牲口在我那裡。」(v.11-12)他安靜了三天,沒有跟任何人說,自己在思考。同行的人很少,說明他很低調,自己掌握最真實的狀況,等心裡都明白了,就開始召聚。

「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v.17)他禱告了很久,察看了三天,接著就做呼召了,呼召之後人怎麼想這件事情,會不會跟呢?他應該怎麼表達呢?

「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v.18)他只講兩件事情:神幫助我,王喜歡我,他覺得這就是事情能做好的兩個關鍵因素。人一聽到後,就非常興奮,一定要投入這樣的聖工。大多數人的表達方法都是用悲情的訴求,講述城牆被毀,要重新建立,或者另外一方面,從長遠的利益來看,做這件事情將來的報酬是很大的,一般的領袖推動事情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尼希米的表達方式不是這樣,他就是說神確實施恩的手在我們身上,並且我們跟王有美好的關係,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用國家經費支持的。「善工」和「神施恩的手」的「施恩」是同一個字,就是說神做好的事情在我們身上,幫助我們,所以大家就一起奮勇來做這件好事。

神施恩,王喜歡,做善工,看起來好像是三個不同層面的事,其實是同一件事。這個善工本來就是神要做的事,神就會施恩,既然神要做,就會感動君王也來做這件事,所以是一件事情在三個層面上表達,在靈界裡面先成就,在物質界門也開了,最後就可以親手去做了。我們很多人都比較忽略了這樣的事情,即使是中高層的主管都是這樣想,希望董事不要下來煩他們,希望放手讓他們去做,不干預他們做事,這樣想法最後的結果都不是太好,因為門沒有真正打開,不是真正得到權柄者的祝福而去做,最後的果效就有限,甚至一開始因覺得不要被管的那種懼怕、防衛而去做的,出來的結果更差。總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後,權柄又變了,更改會更麻煩,這樣的想法都是不正確的,而尼希米就很準確:我有靈界的恩寵、要物質界的恩寵,接著做什麼事情都會亨通。

「但和倫人參巴拉,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和阿拉伯人基善聽見就嗤笑我們,藐視我們,說:你們做甚麼呢?要背叛王嗎?」(v.19)他們的造謠生事,同儕之間的爭競,這些攔阻都是難免的,因為但和倫人參巴拉是撒瑪利亞省的省長,尼希米變成猶大的省長,這是同儕之間的爭競,最後變成兩股勢力的對抗,屬於同一個等級,需要更高一級的人來解決。對尼希米來說,就是王的喜歡,神的施恩,他的回應就十分直接︰「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我們作他僕人的,要起來建造;你們卻在耶路撒冷無分、無權、無紀念。」(參v.20)他知道怎樣同他們劃清界線,也就不懼怕了。

所羅巴伯第一次重建聖殿的時候,一開始時跟這個情況有點相似,神感動古列王頒布詔書發起這件事,這是很好的開始,但是當權柄交接,新的王更替、關係還沒有那麼緊密的時候,敵對勢力透過王來破壞整個聖殿的建立,所以重建聖殿拖了很多年,後來由先知發預言,再重新凝聚起來建殿。但是,尼希米重建城牆,在這方面做得更好。在所羅巴伯建殿的時候,王沒有跟他直接對話,可見他跟王的距離很遠。在以斯拉的時候,距離就近了很多,可以跟王對話:不需要王的軍隊保護,神會保護他。到了尼希米的時候,關係更加緊密,也知道關係很好。

「那時王后坐在王的旁邊。」(v.6a)這句經文很重要,好像王后發揮了一些功效,聖經很含蓄的輕輕帶過。總之,尼希米在王和王后面前都蒙恩寵,遇到敵對勢力也很有力量,他抓到一個最關鍵的要素,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神的恩寵和王的喜歡。錢和資源、敵對勢力的各樣攔阻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跟上面有好的關係,要做神叫我們做的,即便做錯事的時候都可以有恩寵,要用王明白的話讓他知道。求主將這個智慧放在我們的身上,以至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滿有平安和喜樂。■【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