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的軟弱中,體會神不變的慈愛
第32章之前的經文多是條例和囑咐,但今天的經文開始變成敍事形式;整個摩西五經都是以這兩類材料所組成。一方面神有很多吩咐,但在吩咐中間又穿插列祖的故事。雖說是摩西五經,但神真正透過摩西來吩咐的條例,其實是從出埃及記(摩西的出生)到申命記(摩西的過世)記述。創世記比較像是摩西前傳,解釋雅各的家族為何來到埃及,然後在這裡變得昌盛而受到法老壓迫,直至摩西出生被興起成為解放的領袖,這條故事線才完整!
透過摩西一生的故事為主軸,用律法的吩咐和條例的安排穿插其中,因為神不單止要難民被解放,還要建立一個祭司的國度;他們要被神的話語孕育,所以非常需要神的律法來指引。來到迦南河邊,摩西再次重申這40年來神如何照顧他們,因此他們要盡心盡意盡性來愛神,守神的律法!所以,摩西五經是律法和故事互相穿插組成,而律法對民族的塑造非常重要,其背景就是出埃及的故事。
今天的經文是記述一宗事件—摩西已經上山接近40天,領受做會幕的指引、祭司承接聖職的條例。神已經預備亞倫和他的後代成為祭司的家族,然而亞倫是怎樣的人呢?當我們讀到金牛犢,會對他另眼相看。而今日的故事至少有3個角色:神,在山上已知道一切;摩西,在山上還未知發生何事,但看見神發怒就立即為百姓代求,擔起中保的角色,他帶着十二支派像胸牌一樣面對神;山下有亞倫,當然還有一大班群衆—由騷動到起來跳舞,吃喝慶祝,然後被摩西刑罰便大聲嚎哭。這些就是原材料,神會如何用他們塑造祭司的國度出來呢?
神的揀選是從不後悔的!要面對以色列的真實,因著摩西的代求神真的回心轉意;這也成為一個縮影,讓我們看見將來以色列是如何與神交往。他們的水平和我們一樣很低,而亞倫也跟百姓一樣低,但正因如此他才成為祭司,因為他完全明白甚麼是獻祭、贖罪及神的恩典,該怎樣潔淨自己進入聖所朝見神。經過這次理應滅命的事件後,神竟然存留亞倫的性命,相信他應該是戰戰兢兢的,因而認真知道該怎樣做祭司,並要在神和人之間成為中保。只是,摩西四經的主角仍然是摩西!
一、危機爆發,群眾的焦慮和亞倫的回應 (v.1-6)
這裡有很多精彩的寫作文筆,可以留意那些特別用字。「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什麼事。」(v.1b)六十萬百姓駐紮在西乃山腳等待摩西,但他遲遲不下山,百姓就越等越鼓譟。百姓群居,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磨擦外,還要擔憂曠野裡的生存問題……那陰謀論的人越想越焦慮,於是起來鼓譟。本來百姓沒有要求甚麼,但聰明的亞倫卻叫他們摘下金器給他(參v.2-3);「亞倫從他們手裡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做成。」(v.4a)這是人手所造成的,而不是像亞倫之後所說,丟金器到火裡後牛犢自然出現。
摩西上山40天不止是對他的考驗,也是對百姓的考驗,他們已經失去愛與信任。可能他們已多次找亞倫詢問情況,於是亞倫就建議他們把金器拿來,用雕刻的器具鑄造了一隻牛犢。亞倫也沒有親自解釋這牛犢是甚麼,但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參v.4b);百姓把在埃及地施行十災、分開紅海、帶他們出埃及等等神蹟奇事,都歸功於這可見的牛犢所為。所以,沒愛沒信任的他們不止對摩西產生存疑,同樣地也對神有這樣的困擾。埃及所有神都有形象,都是看得見的,但他們不知道耶和華神到底是怎樣?在埃及地,牛也是神,所以亞倫就造了牛犢出來,指它是領百姓出埃及的神,因為百姓相信沒有看不見的神。原來有愛有信任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神對以色列人說: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神。在我面前,埃及所有神都要倒下。凡能看見的都不是神!第二,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但亞倫現在卻用器具來雕刻偶像。這時摩西還未下山,那十條誡命或許他們只是隱約知道,因為神在山上雷聲轟動地宣佈律法時,百姓懼怕得節節後退,要等聽見角聲才能靠近。所以,他們真的不太明白神的心意,不知道這十誡是針對他們過往在埃及的生活,以及現在以色列新的群居集體生活而設立。然而,因為摩西還在山上,很多細節還未公布所以百姓並不清楚;待事情發生後,摩西在他們面前再造法版,他們才明白律法與他們生命的關係。
第5節,亞倫還在那裡宣告:「明日要為耶和華守節。」他知道這是向耶和華守節的時間,但整件事卻出賣了神的原意—不可有別神!不可雕刻偶像!不可隨意褻瀆神的名字!在經文中,他指着牛說:「這是帶你們出埃及的神。」這就是對神的褻瀆!其實牛在古代的近東文化裡非常重要,牠代表財富、權力、拜金及人的貪念。但神並不是牛,也不應指着牠說是以色列人的神。「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v.6)他們好像真的在慶祝節期一樣,也不排除有一些放縱的行為。
這都是在山下發生的事情,他們缺糧、缺水、缺少摩西、缺少見得到的神,心裡的騷動就不斷產生效應。祭司原本是神與人兩面的橋樑,但亞倫卻是討好百姓,他的行為是被百姓的要求來塑造。然而,面對百姓只是做祭司的其中一面,另一面是面對神;但直到亞倫從摩西那裡領受神的囑咐,他才真正明白。
二、山上山下的對比 (v.7-14)
摩西還未知道山下發生的事情,但耶和華已經發怒,因為祂已經看見並聽到了—「為自己鑄了一隻牛犢,向他下拜獻祭,說: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v.8b)神差不多是逐字複述山下所說的話。神雖然在山上,但仍然能聽見山下的聲音,甚至連我們的心聲也能聽見。詩篇中,詩人經常引述那些不敬虔人的心裡話,說明神是聽得一清二楚!
祂是這樣跟摩西說:「百姓已經敗壞,快快偏離所吩咐的道,他們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參v.8-9)。以色列人要在埃及作奴僕這麼多年,他們真的要硬著頸項才能支持下去,但對神的心意卻不應如此!神把他們視作珍寶,特別揀選他們、拯救他們,但硬著頸項的百姓卻成為以色列的代名詞。神對摩西說:「這是你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參v.7),但摩西卻反過來對神說:「這些是你的百姓。」(參v.11),好像大家都不太想要以色列。因為神實在太生氣了,就給摩西一個新選項—「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v.10b)原來神也有後備方案。其實這一切神可以不說出來,但祂卻說了,因為祂知道摩西是一名代求者。果然,摩西聽懂了神所說的,知道百姓正在命懸一線的危機中,所以第一件事不是下山,而是俯伏在神面前懇切代求。
這裡指出三個求神不要滅絕百姓的原因。第一,是神以大能和大力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參v.11b);其實這六十萬人是被埃及前哨兵密切關注的,所以不要讓埃及人最後有話柄嘲笑神。埃及人不甘心以色列人逃脫,也不甘心他們的兵馬被神的大水淹沒,所以若神現在擊殺那六十萬以色列人,埃及人看見自己的敵人遭報必定拍掌歡呼,因而求神回心轉意。第二,記念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參v.13);神既然起誓應許就不要後悔。結果神真的回心轉意,因為有中保在山上為百姓代求!第三,約的破碎和更新(參v.19);到了百姓中間後,連摩西也發了極大的怒氣,因為他們與心目中理想的百姓相距甚遠,他們的行為太令人痛心。
三、人的軟弱不能抵銷神的愛 (v.15-35)
然而故事的寫作有延長的寓意。當走下山時,首先說話的是約書亞,他對摩西說:「聽,營裡有聲音發出。」(參v.17);然後摩西對他說:「這不是打勝仗的聲音,應該是歡呼的;也不是打敗仗的聲音,應該是哀鳴;他們是在放肆自己!(參v.18)」作者就用這個寓意,延長了摩西直接面對百姓。原本摩西是如獲至寶地拿著法版下山,因為這是神與以色列婚盟的約書;但當他見到牛犢又見到百姓跳舞,便大發烈怒,不顧一切地把兩塊法版扔在山下摔碎了(參v.19)。經文還特別提到,這是神手中的工作,是祂用指頭寫出來的,非常珍貴(參v.16)。今天這兩塊法版所記念的,是人的軟弱、摩西的忿怒,和神的忿怒……雖然神與以色列所立的盟約由失望開始,卻正因如此,才讓我們見識神的韌力,也看見代求的重要和神的寬廣。
以色列人經歷了這一切後,不止摩西、亞倫銘記於心,還有那些遠處觀看的人也看見。雖然百姓失敗,但神沒有失敗,竟然能在急彎掉頭容讓以色列人生存下去。這就是我們的神!隨後,摩西立即追查事件,並要他們把金牛犢磨碎後和水一起喝下去(參v.20);又呼召屬耶和華的人來到他那裡(參v.26)……一連串的行動都能看見摩西的迅速。於是,利未人穿插在弟兄中間,殺了引起騷動及大力支持的人共三千名(參v.28)。然後摩西叫他們要自潔,神會重新賜福他們,他們要歸耶和華為聖(參v.29)。
到了第二天,摩西說要再上去耶和華那裡為百姓贖罪(參v.30);他背負百姓的罪來到神面前,這是亞倫做不到的他卻做到了。神就對摩西說:「誰得罪我,我就從我的名冊上塗沫誰的名。你現在下去吧!我的使者要走在你面前,只是你們不要得罪他,否則我必追討你們的罪。」(參v.33-34)。這裡看見不再是神親自行走在以色列前面,而是差派祂的使者,說明神已經與百姓有距離了。■【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