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耶利米書 41

跟隨神的人不要倚靠勢力

 

在三十九章,南國滅亡。在四十章,耶利米被巴比倫的護衛長釋放出來,尊重他、肯定他對整個國家的預言,又給他禮物,讓他在巴比倫自由出入。當巴比倫立基大利作猶大城邑的省長,護衛長說耶利米可以住在基大利那裡(參40:5)。雖然耶利米不斷向南國猶大發不好的預言,君王、百姓都不聽他的話,但跟隨神的人不要倚靠勢力。

 

既然我們跟隨神,就得好好的跟,不要隨隨便便地跟隨神又倚靠人,這些混雜最後都會出問題。跟隨神又倚靠勢力,其實是對神的信心不夠,覺得需要多一點其他人的支持,不論是政治上、金錢上、軍事上的支持,都是好的,但最後就出問題。

 

「七月間,王的大臣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在米斯巴一同吃飯。」(v.1)本節提到是「王的大臣宗室」,表示他跟基大利一樣同屬猶大支派。

 

上一章,另一位軍長約哈難已經警告基大利,以實瑪利從亞捫那邊來奉命要殺他的,但「基大利卻不信他們的話」(參40:14)。基大利認為國家已亡,不要彼此懷疑、勾心鬥角,要跟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所以,他不想跟以實瑪利為敵。約哈難已警告基大利這必然出問題,便提出要刺殺以實瑪利;但基大利「說:你不可行這事」(參40:16)。所以在本章,基大利和以實瑪利等人便「一同吃飯」。

 

在飯局中,「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他來的那十個人起來,用刀殺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就是巴比倫王所立為全地省長的。以實瑪利又殺了在米斯巴、基大利那裡的一切猶大人和所遇見的迦勒底兵丁。」(v.2-3)因為所有人都被殺了,所以,「他殺了基大利,無人知道。」(v.4)

 

為何以實瑪利要這樣做?基大利是被巴比倫王立作猶大省長的,如今被行刺,必出亂子。果然,以實瑪利最後要逃回亞捫,證明約哈難的話是對的,以實瑪利確實是敵國亞捫人所派來的。在南國猶大末年,每次跟巴比倫交戰,亞捫人都會趁火打劫。所以,以實瑪利同屬猶大支派,基大利可能想包容各方勢力,以鞏固自己作為省長的地位。然而,他低估了人性的罪惡。以實瑪利不服他,在亞捫王支持下,把基大利殺了。以實瑪利倚靠的是亞捫王。

 

至於基大利,他是「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參v.2)。在約西亞王年代,大祭司希勒家發現律法書,交給沙番,沙番就交給約西亞王,於是復興便開始。沙番便是基大利的祖父。基大利的父親叫亞希甘,當百姓想殺耶利米時,亞希甘起來保護耶利米(參26:24)。甚至,當巴比倫的護衛長把耶利米釋放時,是交給基大利保護(參40:5);後來,基大利被升作省長。因此,從沙番到亞希甘,到基大利,都好像是敬畏神的一條線;但基大利最後卻死於非命。他沒有聽取約哈難建議,甚至沒有詢問耶利米的意見。在這個時代,只有耶利米是真先知。基大利只作了基本判斷,就與以實瑪利吃飯,於是命就沒了。

 

「第二天,有八十人從示劍和示羅,並撒瑪利亞來,鬍鬚剃去,衣服撕裂,身體劃破,手拿素祭和乳香,要奉到耶和華的殿。」(v.5)此時聖殿所有器皿都被擄走了。第1節是到猶大歷的「七月間」,即猶太新年、贖罪日、住棚節的日子,大概是現在西曆十月。當時,這八十人從北國、撒瑪利亞而來,他們可能來守節,又或是來跟隨基大利。「鬍鬚剃去」表示他們悲哀,因為國破家亡、聖殿被毀;而「身體劃破」是神嚴嚴禁止的,因為是一些通靈的異教風俗。大體上,這八十人是渴慕神的,雖然器皿在聖殿都被擄去,他們仍要來聖殿獻祭、守節;但他們「身體劃破」,表示他們的信仰有大摻雜。他們一方面渴慕神,一方面卻做神不喜悦的事。

 

在這亂世動盪之時,他們來到耶路撒冷,就剛巧碰到以實瑪利。「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出米斯巴迎接他們,隨走隨哭;遇見了他們,就對他們說:你們可以來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v.6)以實瑪利「隨走隨哭」呼應他們的心情,卻騙他們去見已死的基大利。 「他們到了城中,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著他的人就將他們殺了,拋在坑中。」(v.7)以實瑪利要清除所有支持基大利的勢力。

 

「只是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大麥、小麥、油、蜜藏在田間。於是他住了手,沒有將他們殺在弟兄中間。」(v.8)當有糧食便放過了他們,這證明以實瑪利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跟強盜沒兩樣。以實瑪利召聚了一群人不是為了復國,他的目的是要得到亞捫王的支持,他要得著權力、金財、農產品;然而,他是猶大支派的。在前兩章提到猶大國被外邦人侵略,但在本章就是自己人殺自己人。實在可悲!最後他們緊抓的都不是神,而是不同國家的勢力。

 

隱藏的事沒有不顯露出來的。約哈難聽見這事,就去找以實瑪利,所有被擄的人就轉過來跟隨約哈難。(參v.11-14)「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八個人脫離約哈難的手,逃往亞捫人那裡去了。」(v.15)約哈難從一開始便知道以實瑪利是有問題的,他的情報是正確的,他看人比省長基大利更準確。他想要保護基大利,但省長不聽也沒辦法。如今他遇見以實瑪利,把被擄的人都奪回來(參v.16),他也是個好領袖。

 

然而,「因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巴比倫王所立為省長的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約哈難懼怕迦勒底人。」(v.18)於是,他「要進入埃及去。」(參v.17)約哈難是一個眼光準確的領袖,但到最後遇上了問題,卻選擇投靠埃及。因此,在國破家亡之後,大家仍在自相殘殺,因為領袖的心底裡都是倚靠各國的勢力。倚靠亞捫的以實瑪利要向亞捫邀功,就把基大利幹掉;拯救被擄百姓的約哈難,要保護自己,就逃往埃及。

 

當大家沒有危險時,談一些大道理(例如猶太人要團結)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當災難臨到,大家去倚靠勢力,還是更深的尋求神?平時看不出有這樣的問題,但到最後便會顯露出我們到底倚靠誰。對耶利米來說,他從大復興一直撐到亡國、撐到百姓要殺他、撐到王要把他關起來、撐到被囚在水牢裡去,他仍然信神的話,因為神會支持他到底!其他人都認為耶利米是個真先知,連西底家王最後都想問耶利米的意見,只是聽不進去。到了最危急關頭,西底家不想被人羞辱,就不聽神話去抵擋巴比倫;到了最危急關頭,以實瑪利抓緊的是其他國家的政治勢力。省長基大利的爸爸保護耶利米,爺爺參與整個復興的起動,都是王室裡的人;但基大利聽不進去一些話,就死於非命。求神幫助我們,在整個世界都在動盪的時候,我們要抓緊神!■【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