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都要看見神的手
第四十和四十一章要一起看,講到作猶大省省長的基大利被殺害事件。基大利被殺,主要原因是他雖然極具政治意識,卻缺乏神的同在。基大利的父親是亞希甘,祖父是約西亞王的書記沙番,是朝中重臣。整個家族從沙番開始都起來保護耶利米,讓他能成為銅牆鐵壁來攔阻猶大國衝向滅亡。耶利米來自祭司家族,他的父親是大祭司希勒家,與沙番家族都在猶大的末後歷史中擔當重要角色。
一、神藉巴比倫護衛長第二度釋放耶利米 (v.1-6)
耶路撒冷滅亡後,巴比倫王吩咐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保護耶利米,於是他把耶利米交給基大利。而基大利同時被立為省長,各樣事務使他忙碌,所以耶利米就住在民中。「耶利米鎖在耶路撒冷和猶大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中,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他從拉瑪釋放以後,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v.1)當時,巴比倫的兵仍在擄掠整個耶路撒冷,因為不認識耶利米就把他也抓住了,並與眾人一同囚禁在拉瑪。拉瑪位於耶路撒冷城以北幾公里,是被擄之人的集中地,在此等待送往巴比倫。從這裡能看見神在工作—那護衛長突然認出耶利米,於是釋放他。這時神的話就臨到耶利米,他就發預言,只是這裡沒有記載內容。
「護衛長將耶利米叫來,對他說:耶和華—你的神曾說要降這禍與此地。耶和華使這禍臨到,照他所說的行了;因為你們得罪耶和華,沒有聽從他的話,所以這事臨到你們。」(v.2-3)這預言是耶利米不斷說的;現在,神讓護衛長想起來,並透過他的口再次說出。之後,那護衛長對耶利米說:「現在我解開你手上的鍊子,你若看與我同往巴比倫去好,就可以去,我必厚待你;你若看與我同往巴比倫去不好,就不必去。看哪,全地在你面前,你以為哪裡美好,哪裡合宜,只管上那裡去吧!」(v.4)是神的手藉著護衛長第二次釋放耶利米,讓他能自由選擇往哪裡去。
見耶利米遲遲未作出選擇,護衛長就說:「你可以回到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裡去;現在巴比倫王立他作猶大城邑的省長。你可以在他那裡住在民中,不然,你看哪裡合宜就可以上那裡去。」並送他糧食和禮物(參v.5)。若果按照耶利米之前所發的預言,他應該往巴比倫才對,為何他要返回耶路撒冷呢?因為他要幫助基大利,所以寧願留下。基大利的整個家族都與耶利米有密切關係;所以當基大利作省長,耶利米知道基大利需要他,因為他有神同在可以求問。
基大利的政治立場是投降巴比倫,但還有很多猶大人是支持投奔埃及,所以基大利的立場很危險。有鑑於此,耶利米決定留下與基大利一起。表面看來好像是基大利保護耶利米,但實際上卻是耶利米保護他。這兩個家族繼續一起,期待帶來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平安。
二、基大利作省長帶來暫時安定 (v.7-12)
基大利出自書記家族,有正確的政治意識,又得到耶利米的幫助,所以在政治這方面他做得不錯。「在田野的一切軍長和屬他們的人聽見巴比倫王立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作境內的省長,並將沒有擄到巴比倫的男人、婦女、孩童,和境內極窮的人全交給他。於是軍長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加利亞的兩個兒子約哈難和約拿單,單戶篾的兒子西萊雅,並尼陀法人以斐的眾子,瑪迦人的兒子耶撒尼亞和屬他們的人,都到米斯巴見基大利。」(v.7-8)分散在各地的猶大人都來見基大利。
基大利很有政治意識,對那些投靠的人起誓說:「不要怕服事迦勒底人,只管住在這地,服事巴比倫王,就可以得福」(參v.9)。因為現在是巴比倫統治,所以服事巴比倫王就得平安。「至於我,我要住在米斯巴,伺候那到我們這裡來的迦勒底人;只是你們當積蓄酒、油,和夏天的果子,收在器皿裡,住在你們所佔的城邑中。」(v.10)米斯巴有巴比倫的官員,基大利是巴比倫所立的,所以要往米斯巴去接待他們。簡而言之,基大利安撫那些來投靠的猶大人,叫他們只管在自己居住的城邑裡,好好耕種和生產,至於那些迦勒底人就交給他應付;因為基大利知道他們是支持埃及,不喜歡巴比倫。
「在摩押地和亞捫人中,在以東地和各國的一切猶大人,聽見巴比倫王留下些猶大人,並立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管理他們。」(v.11)因此,所有猶大人從逃難之處回來,住在猶大地,還積蓄了很多糧食,帶來暫時的安定。這些人雖然支持埃及,但還是願意留在猶大。長此下去,是有機會平安等到七十年後的歸回復興,可惜卻出現基大利謀殺事件,把耶路撒冷的平安奪去。
三、基大利缺乏神掌權的意識,結果被謀殺 (v.13-16)
在巴比倫的統治下,政治上的確要順服巴比倫王,但同時我們的靈、我們的心也要不斷求問和敬拜神,聆聽神的話。追源溯流,猶大滅亡正因為他們不聽神的話!現在雖然亡國,但神給猶大恩典,讓基大利繼續管理這地,所以基大利理應回頭聽從神,就是那些藉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可惜,從這段開始直到四十一章,耶利米都沒有出現。
「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在田野的一切軍長來到米斯巴見基大利,對他說:亞捫人的王巴利斯打發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來要你的命,你知道嗎?」(v.13-14a)但聖經記載—「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卻不信他們的話」(v.14b)。約哈難要保護基大利,所以私下對他說:「求你容我去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必無人知道」(參v.15a)。以實瑪利是大臣宗室,可能也是王族,是做大官的;他是與亞捫人和埃及串連的群眾首領。約哈難又說:「何必任他取你的性命呢?你一旦死了,這兒的猶大人就會分散,以致剩下的人都滅亡,所以你不能死」(參v.15b)。
「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對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說:你不可行這事,你所論以實瑪利的話是假的。」(v.16)為何基大利不信呢?在領袖名單中,以實瑪利是排第一,約哈難排第二;基大利從政治意識思考,猜測約哈難可能想除掉以實瑪利取而代之,所以不信約哈難。他雖有耶利米在旁,可以向先知求問神,看怎樣做才好,可惜他沒有求問。
雖然有政治意識很好,但仍要繼續求問神。這也提醒我們,要如何才能留在安定繁榮的祝福裡呢?關鍵是每件事都要看見神,因為整個世界都是神掌權。即使到了猶大滅亡後,仍然要去求問神;看神要怎樣說怎樣做,我們只管順服!■【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