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生命的主
上一章提到,耶穌開始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參4:44)。本章的重點是:信靠生命的主。這關乎追求生命、恩典、信心和對付罪,而非追求世上的事和傳統。本章是以不同的例子來表達這概念。
一、放下世上思慮、經驗,跟從主 (v.1-11)
我們跟從主,過程中會有許多攔阻。「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v.1-2)這些「打魚的人」半夜捕漁,天亮休息,因為按經驗魚已游進深海裡去,所以日間洗網以備晚上再次打魚,這是他們的日常工作。雖然耶穌來了,但他們「卻離開船洗網去了」,反映他們並未放下思慮。
「西門」(參v.3)是個很特別的人。早在約翰福章第一章,耶穌已呼召他作門徒(約1:41-42);而在上一章,耶穌到了他岳母的家為她治病(參4:38)。從呼召到本章大概是一年的時間。耶穌上去了西門的船,開始講道,「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v.4)就是說,要到水深之處才能遇見神!
「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v.5)西門稱耶穌為「夫子」,即拉比、教師。言下之意,西門是專業漁夫,按他經驗,打魚必定是在半夜打的,但如今這位聖經教師卻著他日間「下網打魚」;而且西門已「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然而,耶穌公開地要求他,他便公開地回應耶穌。西門的回答有點「口服心不服」的意味。
「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v.6)「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v.8)作者在前面稱他為「西門」,本節是「西門彼得」,後來到了使徒行傳,他被稱為「彼得」(參徒1:13)。西門的名字改變,可見他在經歷神。西門是搖擺的蘆葦,彼得卻是堅固的石頭。將來,他會是「彼得」,但如今,他是「西門彼得」,因他正經歷神,生命開始改變。西門驚訝:為何耶穌比他更懂打魚呢?早於一年前,他下定決心跟隨神;後來岳母病得醫治,卻仍跟不上去。今天,他發現自己並非真的跟隨神,於是「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稱呼耶穌,由「夫子」變成了「主」。他經歷了神的恩典,卻沒有跟上去,一次又一次,他一生都是如此,但感恩他能服事到最後。
西門的問題是有世上的思慮。將來,耶穌上了十字架,復活見了西門,他仍是想去打魚。同樣地,我們生命的問題也會一直重覆!耶穌呼召西門多次,其實明明知道他是跟不上的。人就是如此軟弱、不完全;神由起初便看穿了我們,但仍呼召我們,這便是恩典!我們便要一步一步地跟上去。
二、不顧一切抓著主 (v.12-16)
「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v.12)首先,大痲瘋患者不應該在「城裡」,應該在城外,直到痊癒才可回到城裡;所以,這人必然是是偷進城的。而且,大痲瘋患者應該大叫著自己是不潔淨的;因此,這人要跟耶穌相遇,根本不應該在城裡。然而,這人一看見耶穌,「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就是說,這人要得醫治,但不按規矩,不顧一切入城,越過重重難攔阻,要遇見耶穌。他違反規定,不顧一切。
「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v.13)耶穌本可以用話語就讓他得潔淨,但「耶穌伸手摸他」,根據舊約的規條,耶穌這一摸也變成不潔淨。如此,耶穌看見這人突破了規條,祂自己也突破了規條去摸他,代表接納他;然後,他病得醫治!
「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v.14)這人領受了恩典,應該聽耶穌的話,由加利利去耶路撒冷去找祭司察看,然而,他卻告訴了別人(參v.15)。這個不顧一切抓著主的人,領受醫治卻又不聽耶穌的話。耶穌當然知道他的問題,但仍去醫治他,囑咐他該做的。神很有憐憫,我們要學習耶穌做個有憐憫的人。
三、想盡辦法靠近主 (v.17-26)
耶穌在聚會中,癱子要得醫治,卻進不到房子裡去。這人同樣不顧一切,想盡辦法,「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擡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v.19)如此,聚會就中斷了。在人看來,這人不守規矩,亦很自我,中斷聚會,而且還拆了別人的房頂!然而,「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v.20)信心可以叫罪得赦!人有信心,神就看見,就回應。癱子有否覺得是因為罪,所以成了癱子呢?應該沒有,因為他只想得醫治,而旁邊的人就幫他。他們是有信心的人,而癱子是有罪的人。
恩典叫人知罪,信心叫罪得赦。正如西門本來整夜打不到魚,但如今打了很多魚,這是恩典,這恩典讓人知罪。信心就是渴慕靠近神、抓著神,罪是會得著赦。
四、撇下所有跟從主 (v.27-29)
稅吏利未被呼召(參v.27),「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v.28)他是撇下金錢跟從主。稅吏的堅固營壘就是金錢,只要能賺錢,能背負一切指罵,甘為羅馬人壓榨猶太人。但利未心靈空虛,耶穌一呼召,他便立刻撇下所有來跟隨。
五、放下抱怨跟從主 (v.30-32)
「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v.30)法利賽人和文士好像是向門徒抱怨,但其實是向耶穌抱怨。他們抱怨,因為覺得辛苦,覺得應該得獎賞。然而,耶穌說不是的,祂來「乃是召罪人悔改」(參v.32)。關鍵是人是否覺得自己有問題,若人認為是主耶穌的問題,那就不用談了。所以,我們要放下抱怨跟從神。
六、撇下傳統跟從主 (v.33-39)
「他們說:約翰的門徒屢次禁食祈禱,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豈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v.33-35)因此,我們跟從神就要跟上神的節奏。
「禁食」這問題越來越被放大。其實,舊約律法提到的禁食只有一天,就是贖罪日。來到撒迦利亞書,提到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和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就是耶路撒冷城破,要禁食;聖殿被毀,要禁食;猶大省長被殺,要禁食;然後耶路撒冷被圍困,也要禁食。來到以斯帖記,普珥節時要禁食。不是說加禁食的日子有問題,但若成為了規定便有問題。來到耶穌的年代,法利賽人一星期禁食兩次,問題便來了,為何耶穌不跟隨這偉大又敬虔的傳統呢?所以,耶穌的回答是:「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v.38)就是說,人有許許多多的框框和規定,這樣就很難跟隨神。「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v.39)耶穌就是「新酒」,我們要變成「新皮袋」;不然,新酒來了,我們便會「裂開」(參v.37)。
人喝「新酒」是不容易的,因為要放下世上思慮、放下框框、放下抱怨、放下人際關係、放下最愛的。人以為是最好的,耶穌卻知道這是不好,要把它拿走。求神幫助我們,把固有的框框除去,慢慢變成滿有主生命、滿有憐憫和恩典的人。■【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