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耶利米哀歌 4

不能忘記歷歷在目的憂傷

 

耶利米哀歌屬於集體舉哀之歌,是整個群體一起紀念國殤之日,並非個別人士暗自悲哀或情緒失控的表達。集體悼念讓人們得着安慰和力量,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耶利米哀歌是一首憂傷交響曲,由主禮人和百姓交錯參與,表達所要說的話。「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參v.6)是主禮人代表百姓認罪。第17至20節出現「我們」,即眾人一起參與。最後在第21至22節,主禮人向所有參加者發出安慰,以此結束這首哀歌。由此可見,當時被擄的日子已經過去。

 

、為孩子傷痛 (v.1-6)

 

前章提到黑夜過去,白晝終於來臨,然而,耶利米哀歌卻並未在前章終結,因為那種心靈的黑夜極其漫長和煎熬。一般希伯來詩歌的平行體只有兩句,上句與下句,但第三章每三節以同一字母開頭,故共有六十六節,經文帶着憂傷的緩慢節奏。到了本章,恢復每節以一個希伯來字母起頭,可見憂傷的表達開始受控、受管理。

 

詩人為以色列在戰爭中失去大批孩子而心痛,孩子倒在街上和糞堆中,犧牲了(參v.5)。「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v.1)「黃金」比喻以色列的孩子,他們是最寶貴的,是國家的盼望和將來。「何其」在原文位於句首,意思是「哎唷」,表達非常悽涼、傷痛和惋惜。第2節「錫安寶貴的眾子好比精金,現在何竟算為窰匠手所做的瓦瓶?」出現「何竟」,也表達悲嘆可惜,因民族失去孩子,再沒前途了。孩子不但沒有食物,且躺臥糞堆中(參v.4-5),「糞堆」指糞便或腐爛發臭的屍體。婦人因為缺糧而烹煮孩子,「倒成為殘忍」(參v.3),這些痛苦場面,身在其境的人皆歷歷在目。

 

「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所多瑪雖然無人加手於他,還是轉眼之間被傾覆。」(v.6)錫安的滅亡過程漫長,撒迦利亞書第八章談到,亡國後七十年之間,每年四次禁食,紀念國殤。

 

、錫安的貴冑 (v.7-9)

 

「現在他們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無人認識;他們的皮膚緊貼骨頭,枯乾如同槁木。」(v.8)錫安的貴冑因極度饑荒而皮膚變黑,營養不良,甚至「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參v.9),境況非常淒涼。

 

神的憤怒 (v.10-11)

 

為何婦人親手煮兒女作為食物?因為「耶和華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錫安使火著起,燒毀錫安的根基」(v.10),有些人誤以為神只有仁慈的一面,只會派禮物,永不發怒。我們會偏行己路,以為神無動於衷,以為想做什麼也可以,再以奉獻來補償,以為認罪後再犯也無不可,對神的話充耳不聞。

 

耶路撒冷城門被毁壞 (v.12-16)

 

耶路撒冷城門高大宏偉,何以被毁?因為祭司和先知的罪,「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參v.13) 。祭司理應為百姓贖罪,先知本需指出百姓的罪,但他們竟自犯罪,只說好聽的話,讓這城步向滅亡。「他們在街上如瞎子亂走,又被血玷污,以致人不能摸他們的衣服。」(v.14)祭司和先知如盲人,有眼卻看不見,衣服被玷污,如麻瘋病人般讓人遠遠躲開(參v.15),因為「耶和華發怒,將他們分散,不再眷顧他們」,最後「人不重看祭司,也不厚待長老」(參v.16)。

 

、絕了指望 (v.17-20)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v.17)「救人的國」指埃及。「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以致我們不敢在自己的街上行走。我們的結局臨近;我們的日子滿足;我們的結局來到了。耶和華的受膏者好比我們鼻中的氣,在他們的坑中被捉住;我們曾論到他說:我們必在他蔭下,在列國中存活。」(v.18-20)本來在以色列的君王的遮蓋下,百姓該日子安好,但如今連君王也被擄,百姓的盼望盡失。

 

給以東的話 (v.21-22)

 

「住烏斯地的以東民哪,只管歡喜快樂;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裡;你必喝醉,以致露體。錫安的民哪,你罪孽的刑罰受足了,耶和華必不使你再被擄去。以東的民哪,他必追討你的罪孽,顯露你的罪惡。」(v.21-22)亡國後,以色列民對以東的幸災樂禍尤其難以忘記,主禮人特別提到,那些災禍必報應在以東的身上。

 

許多國家也有像這章經文所提到的國殤紀念日,反映許多民族經歷罪帶來的苦果。今天世界各地因為疫情而活在憂傷之中,我們也需要向神呼喊,求主幫助我們對憂傷的事情有感覺,能夠擁有憂傷的心,為大地禱告。■【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